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邮电企业管理》2005,(10):70-70
在日前北京举办的“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上,爱立信大中华区市场与战略部副总经理卢勇向与会嘉宾发表了“全球移动新纪元——市场、业务与技术”的主题演讲。此外,爱立信还在本次峰会上展示了一系列先进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向业界全面展示了爱立信在移动通信领域无可争议的端到端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3G 一直是媒体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年6月,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曾表示:“中国发展3G 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今年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提出决策建议。”在9月15日召开的“3G 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上,产业各方围绕“解读全球3G,规划中国共赢未来”的主题对3G 技术和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度剖析。奚国华副部长也再次提出,要充分发挥3G 对技术进步和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使其成为促进行业转型和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3G 的市场前景如何?它将如何改变我国现在的电信市场格局?为此,本刊在“新电信沙龙”栏目推出3G专题,邀请业界专家就3G 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步入2004年以后,随着技术和标准的逐步完善、系统和终端的迅速成熟、业务和应用的持续发展,3G已经在日本、欧洲、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实际商用阶段.从全球范围来看,3G业务发展和商用化进程正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发展十分突出.目前在中国,随着3G技术试验外场测试的即将完成,TD-SCDMA产业的不断推进,"3G在中国"2004全球峰会的召开……3G发展显然又开始升温,整个通信业界对3G的关注也升至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容置疑,3G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重要时期,在目前3G发展的这一重要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对3G有一个十分深入、全面的了解.为此本刊记者特意走访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副院长以及数家国内运营商的代表,听取了他们对于全球3G发展的整体理解以及对于中国3G发展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4.
席志刚 《当代通信》2005,(21):51-52
正值中国3G前夜,“手机电视”作为最具代表性的3G应用之一,无疑是当前行业讨论和媒体关注的最热门的词汇。在刚刚闭幕的“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上,中国联通的官员宣称将大力发展手机电视业务,而电信研究院的专家也为中国3G即将实现手机电视而喝彩。据市场研究公司IMS Research预测,到2010年底,全球将有1.2亿以上手机用户接收手机电视服务。  相似文献   

5.
3G专题     
《当代通信》2005,(18):74-74
全球3G用户数超过5000万;信产部加大3G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大唐向3GPP提交TD-SCDMA演进方案;未来7年西欧手机增值服务收入将猛增;“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开幕。  相似文献   

6.
要闻回放     
《中国电信业》2004,(12):75-78
“3G在中国”2004全球峰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电信成立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电信实现全员持证上岗;M-ZONE联手NIKE扩充篮球地盘;中国联通力推手机快速上网业务;中卫国脉正式挂牌;  相似文献   

7.
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部署7427张各种制式的3G网络,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3G的发展都在探索中前行。伴随年初3G牌照的发放,中国的3G发展拉开了序幕。由于中国通信领域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所以在大规模投入3G网络建设的同时,值得通信业思考和研究的是:中国的3G如何发展?3G的前途在哪里?笔者认为:3G的发展必须依托行业应用,换言之,行业应用是3G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慕名 《中国电信业》2008,(11):25-26
“中国3G格局渐趋分明,中国3G发展迈向新征程。”这就是“3G在中国”2008全球高层论坛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而要说这一深刻印象的直观表现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在全球3G产业还是中国3G发展中,3G与宽带正发生着激情碰撞,随之而生的火花更是将中国及全球3G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行业动态     
《当代通信》2005,(11):72-73
中法签署IPv6备忘录,加速新一代互联网发展;IPv6 Ready启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加速;普天研究院与美国TI建应用联合实验室;蓝牙产品发货量攀升至每周500万件;“3G在中国”2005全球峰会将于九月召开;2005中国IP语音网络研讨会暨展览顺利举行;中国Push—To—Talk数字集群论坛即将召开;第三届天津手机配套洽谈会隆重举行;第八届中国国际智能卡博览会在京举办。  相似文献   

10.
席志刚 《当代通信》2005,(11):17-19
题记:“中国承诺2008年将提供3G技术,具体的时间表还需各位自己领悟。”在5月18日北京《财富》全球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关于中国3G牌照问题的回答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迅速在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信业》2010,(2):24-27
对于全球无线产业而言,如果说2009年给人们留下的最大惊喜是3G在中国全面启动带来的新鲜力量和巨大机遇。那么。2010年无疑更加值得期待——快马加鞭的3G用户迁移及技术演进、生视勃发的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2.
郦荣  杨凡 《当代通信》2004,(17):52-54
2004年2月23日,在法国戛纳召开了一年一度的3GSM World Congress(以下简称戛纳展会)。不久,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媒体迅速做出报道,谓之“全球3G市场一触即发”、“3G之饼正在落下来”、“3G已经成熟”、“对于中国来说,出手3G已经是时候了”,形成了一段加速推进3G小插曲。  相似文献   

13.
《当代通信》2005,(15):40-41
如果说两年前移动通信业界峰会和论坛对3G的探讨更多地集中在技术体制、标准选择、网络规划与建设部署等方面,那么.今年会议上的明星却无疑是那些畅谈3G业务的人士。3G的脚步现在越来越近.中国的运营商们对3G业务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看待3G业务的定位?有哪些杀手级3G业务?如何推广3G业务。  相似文献   

14.
2003年8月香港和记黄埔公司在公布第二财季业绩时称,截至8月21日,该公司已在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和英国获得了52万名顾客,这意味着具有相当规模的3G产业已然形成。3G发展正逐渐从虚幻和怀疑中,一步步稳健而坚实地向我们走近。9月22日~23日,由中国通信学会和IIR国际会议机构共同组织的“第四届中国IMT—2000移动通信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3G的发展思路:“目前全球3G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我们将继续遵循‘积极跟进,先行试验,培育市场,支持发展’的方针,抓紧进行有关技术和网络试验工作,积极为有关决策创造条件。”中国3G的发展正一步步迫近,中国这一市场势必将成为众多设备制造商竞争的焦点。那么设备制造商如何才能成为中国3G市场中的大赢家呢?在本次大会召开前后,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设备商3G方面的负责人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向我们阐释了作为中国3G产业链中的“供应者”的确切定位。  相似文献   

15.
全球3G步入快车道 截至2006年3月16日,全球共有192家商用3G运营商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运营。截至2006年2月,在全球192家中的133家运营商报告的3G用户数超过了2亿6600万,其中有1亿9100万cdma1x用户,2320页cdma 1x EV-DO用户。有5120页WODMA黑户。具体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当代通信》2005,(22):47-47
日前,全球WiMAX领先厂商齐聚北京,参加首次在亚洲召开的WiMAX论坛全会,此次全会与旨在推进WiMAX发展的全球WiMAX峰会同时在中国举行,  相似文献   

17.
简讯     
《中国电信建设》2004,16(10):50-54
爱立信设立中国西部区域组织,“3G在中国”峰会隆重举行,Proxim新推出的Tsunami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和软件平台目前就可支持WiMAX应用,思博伦通信增强其在Push-to-Talk测试上的优势,大唐移动选择Continuous Computing产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信业》2005,(8):79-79
日前,“第六届中国(北京)移动通信国际论坛暨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开幕。作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的先锋厂商。NEC通讯在本次展会上展示了3G端到端的全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信息发布     
《当代通信》2004,(21):73-75
3G在中国峰会隆重开幕;移动通信产业国际论坛在津召开中日双方发表共同宣言;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成立;语音杂志现身手机;中国石油通信公司喜迎30华诞;PMC—Sierra发布应用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20.
要闻速递     
《当代通信》2006,13(3):10-12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铁通对中国铁通深入社区、上门服务给予高度赞扬,信产部清理号码资源为用户向3G过渡做准备,TD—SCDMA正式颁布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中国电信转型信息服务114变身语音搜索引擎,中国移动完成对万众电话公司的全面要约收购成功迈出对外拓展新步伐,新加坡运营商M1的用户数萎缩,亚洲走在全球3G发展的前列,英国将全面提供WiFi接入服务,葡萄牙Optimus构建欧洲第一张全速率HSDPA规模商用网。[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