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长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状况和流域机构进行的有关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情况,针对长江流域存在的有关水资源问题,提出了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在探讨流域水量资源调度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流域水资源调度的基本要素和系统结构,构建包括水量调度子系统、管理机制子系统、政策法规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的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框架,并描述了流域水资源调度管理的各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然而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拥有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地位,为长江流域单独立法势在必行。但目前长江流域立法面临着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存在权利冲突、管理秩序紊乱等多方面的问题。为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通过转变流域立法模式,革新管理体制,提升环境决策民主化等方式,不断完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水资源是“资源的资源”,其可持续利用已成为21世纪各国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体系的构建,对各目标进行了均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以期使我国尽快实现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均衡发展基础上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域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人类生存之本,也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流域管理体制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流域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危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是保护流域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流域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差距,从机构设置、执法、监督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黄河、长江流域管理典型案例的剖析,提出了改善流域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搞好长江流域治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搞好长江治理开发,要按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在更高的层次上修订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把长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摆在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和内河航运发达的优势,加大长江上游治理开发力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根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以色列、新加坡和日本等水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例如,明确的法律规定、完善的政府管理体制、全面的节水意识和先进的水利技术等。本文在研究上述国家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对我国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原淡水湖泊具有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并存的特点.目前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已经成为制约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文章在分析我国高原淡水湖泊流域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提出高原湖泊流域的发展,应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突出协调发展,强调公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流域系统角度对高原湖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可持续发展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发展的主题。因此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促使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的目前状况以及水资源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措施,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一、长江流域生态危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汇集600多条支流,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为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经我国腹地,流域占十六省(区)市的621个县和104个县的一部分,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8%;流域人口3.5亿,每平方公里近200人。长江流域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更由于交通发达,开发较早,资源开发、利用、产值都在全国经济建设中居举足轻重地位。长江流域由于开发早,速度快,范围广,资源利用出现不平衡,某些资源已超过承受能力,如不及时保护、调整,将越演越烈,引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联系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和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水资源未实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形成合理的水价机制,二是未形成集中统一,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三是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污水处理措施不得力,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家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为涉水行政事务统一管理搭建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实现水利现代化。为了发挥水利工程的整体综合优势,迫切需要研制一套“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和工作平台;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对水文水资源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的建立研究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淡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1997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的1/4。到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16亿峰值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理论,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对水权、水市场安排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制度激励、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激励、灌区管理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利益主体以及节水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流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彤 《经济学家》2006,(2):118-120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将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和战略资源。流域作为以河流为依托的特殊类型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其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优势。流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利用水资源。一、流域经济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区域经济1.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类型流域是被分水岭所包围的以河流为纽带和依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流域经济就是以河流为中轴和纽带,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区域经济。流域经济的发展是人类通过开发,使流域从自然区向…  相似文献   

16.
流域规划是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制度性安排,流域规划在促进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协调流域内社会、经济和生态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发挥河流的最大综合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莱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田纳西河和墨累—达令河流域最新规划的特点,结合我国流域管理规划的现状,提出了对我国流域规划制订和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理论,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对水权、水市场安排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制度激励、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激励、灌区管理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利益主体以及节水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进行了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资源消耗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各种资源的低效率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而其中水资源的浪费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尤为突出.为此,本文从水权的角度探讨了在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如何构建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促进水资源的充分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兆德  虞孝感 《经济地理》2006,26(2):304-307,312
长江流域占全国面积的15.5%,它所拥有的水、土、生物、矿产等整体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成为我国经济的驱动轴。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流域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影响着长江流域资源和环境优势的发挥。文章分析了长江流域发展形势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指出:人口压力增大、资源安全不容忽视、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效益下降以及整体性差等成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速经济增长、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绿色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对长远性问题坚持科学研究是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出发,深入分析了道德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从价值观、基本原则及行为规范3方面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德观,并提出了构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道德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