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在一个最特别的场合举行,夏威夷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婚礼殿堂:天涯海角、游艇农场,甚至我们可以包下一列火车、一个海岛,任椰风轻轻掀起白纱,让星光熠熠铭刻誓言……夏威夷的婚礼会让所有人喜出望外,心花怒放。  相似文献   

3.
<正>户外体育旅游是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人们在非惯常的自然环境中,参与徒步、攀岩、露营、骑行、滑雪、水上冲浪等户外运动项目为形式,串联景区景点、度假区的一类旅游活动。作为全球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兴板块,户外体育旅游在政策和市场双重驱动下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4.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发生了明显转向,基于文化生产逻辑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从现象发生到机理分析亟须开展理论探索。文章从文化生产理论的视角,以淮扬菜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扬州为例,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和机制。研究发现:1)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的特征体现在4个方面,生产要素更加关注文献典籍与乡土文化中的饮食元素的挖掘与利用,生产场域从传统的限定性场域向着规模化场域及多元化场域转变,生产模式在技术和流程两个层面呈现出由厨房生产技术向舞台化炫技表演以及多场景技术组合递进的特征,结构形态旨在实现内容生产、符号生产和媒介生产三者的协调统一;2)旅游对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转向形成重要影响,受到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形成生产主体响应机制、地方文化创新发展机制、文旅消费提质牵引机制以及主客协商机制等四重驱动机制;3)在传统文化守正与创新博弈中,旅游影响下的地方饮食文化生产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串联起各利益相关主体,有效利用生产资料,有机整合文化资源,这为文化生产理论提供另一种解释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5.
旅游发展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学界尚缺乏对其理论内涵及实现机制的整体性探讨。文章从共同体理论视角出发,厘清中国城乡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现实问题,并参照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社区变迁模型,建构了“水平整合-垂直整合”城乡共同体分析框架。进一步,文章以桂林阳朔县作为案例,剖析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即主体吸附、反向嵌入和情境修饰,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来自旅游领域的逻辑思路和现实参考。一方面,该研究补充了现有城乡融合研究对社会结构层面的忽视;另一方面,该研究与经典的共同体研究进行对话,认为地域仍是城乡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文化意义的亲和性是旅游发展统合城乡共同体的突出特征且具有情境限制。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促进了社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交融。文章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姑娘山镇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构建旅游促进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的分析模型,以揭示影响民族交融感知的多种因素组态。分析发现,前因条件呈现出显著的复杂性和异质性:(1)低学历、年轻、高收入的女性对民族交融持积极态度;(2)高质量的旅游活动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的民族交融感知;(3)低教育水平的男性在实现较高收入并积极参与旅游活动时,对旅游效益感知较高,并与游客保持高质量互动,形成积极的民族交融感知。研究结果强调,旅游活动和旅游效益的积极产出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构建一个基于文化共享、物质共享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系统。研究为深化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促进民族交融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新的社会经济地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新治理关系和制度竞争优势的重构和新生。山地旅游发展面临着点状破碎化经营、边际收益范围狭窄、发展效率停滞不前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边界效应,仅将山地旅游作为“点状事物”的研究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山地旅游一体化跨界整合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文章尝试分析山地旅游的跨界属性和内涵维度,解释山地旅游跨界成因与阶段性研究缺陷,提出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尺度研究体系。研究发现,山地旅游跨界与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方文化系统、产业价值链组织、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关联紧密,我国山地旅游跨界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出现,从自然发展、边界确立和模式分化3个阶段的表征可以透视出制度空间对跨界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影响。针对山地旅游研究对跨界主题关注不足,未来应从区际协同层面、地方制度层面、本体空间层面以及社区发展层面突出多尺度研究体系,促进山地旅游从空间分治走向跨界联合、从刚性约束融入柔性善治、从同质竞争转向创新协作、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的创新超越。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邮轮产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俗称"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已成为全球休闲旅游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中国逐渐成为邮轮产业的主战场,发展潜力巨大,对邮轮人才的需求也是供不应求。本文意在探讨培养ESP邮轮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然趋势,以CBI理论为指导,试图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评估手段等几个方面探索高效的邮轮英语教学模式,培养高质量的邮轮英语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旅游的本质是追求差异性,而地方性是建构和理解差异性的重要视角。然而,旅游业却是一种全球化的行业,集中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市场逻辑在全球各地的物质化过程与价值观影响((2))。对于旅游者行为的观察能够直观地揭示旅游所处的这种全球-地方动态。例如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往往是跨国组织机构认证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或者由数字媒介推送的打卡地;为保证顺利地移动和安置,游客倾向选择资本雄厚的线上预订机构、跨国航空公司以及巨型连锁店出行消费;在抵达目的地以后,游客在旅游地空间设施和社会互动中获得了对旅游地的认知、感知和体验,但这些设施、场景、  相似文献   

10.
在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中,新时期环境政策的推行极易与地方性知识体系所内生的资源认知、权属观念及文化惯习产生冲突,甚至无意间引发群体性事件。研究以四川省T县城区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事件为例,基于拓展后的政策执行互动模型和扎根理论方法,探讨公众、政府、媒体等主体在环境政策执行中的互动过程。研究表明:(1)各主体利益诉求差异是政策执行遭遇梗阻的主要原因,政府希望通过执行相关环境政策实现完成行政任务并保障公共权益的双重目标,公众则主要关注个体经济利益与时间精力损失、民俗文化传承断裂风险以及政府行政工作失误,媒体在其中作为中介因素不断调节两者关系;(2)各主体间存在对抗关系与合作关系两种类型,在政府工作失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情景中,其对抗关系可能对行政工作、政府形象、文化传承及资源利用产生负面影响;政府致歉后,政府、公众及媒体通过自主责权平衡走向合作,并及时对公共利益损失进行止损;(3)政策执行梗阻及群体性事件的化解对策包括理论的调适机制与现实的发展路径,其涵盖政府治理与统筹、公众参与与协同两个维度,前者包括建立结构性矛盾化解路径、双向信息沟通模式、政策评估机制3项内容,后者则包括文化传承与旅游利用2条路径。研究拓展了互动模型,深化了传统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理论基础,也可为群体性事件的化解、环境政策的制定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收集和筛选发表在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20版)中与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相关的文献,从数据(来源和模态)、方法和技术(工具)3个视角分析总结现有研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显示:用户生成内容是主要的数据来源,文本模态数据占据主导地位;内容分析法是大数据环境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基本方法,情感分析、主题建模、图像标注、图像识别等其他常用的计算机科学领域方法亦可归入此类;技术上,主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深度学习技术逐渐应用于图片和视频数据分析领域;工具上,主要使用带有图形用户界面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及通过编程调用平台或模块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人类对蓝色空间(即海洋、海岛、海岸线、沿海水生环境等)的探索不断加深,学术界和业界越来越关注海洋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和潜力。然而,目前关于旅游与健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森林、公园、花园等绿色空间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影响;蓝色空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3.
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从多主体协同和内外联动视角,构建乡村旅游多维度高质量发展理论模型,并基于浙江省8市16村的调研数据样本(N=1 126)进行定量实证研究。通过Smart PLS 4.0软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1)旅游企业运营、当地社区参与度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维度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乡村运营机制通过带动当地社区参与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3)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够有效推动乡村内部社区参与及旅游公司的运营介入。本文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体验经济时代,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成为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得到广泛重视。然而,现有研究在空间上强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体验,时间上侧重在场体验,对偏惯常环境下的难忘体验缺乏关注。因此,该研究以游客在城市绿道这一偏惯常环境下的旅游休闲活动为情境,通过在场和归家后的历时分析,旨在洞悉从“在场”到“难忘”这一体验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反馈机制。通过对5个城市绿道中的55名受访者进行两阶段考察,采用主题分析和系统动力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在场体验以“存在性自我”为核心,且随时间推移其在场体验细节会消减,而彼时感知和感觉到的体验则抽象为情感性欣赏、满足和认同长期保存,成为记忆中的难忘体验。同时,研究提出了“在场感知-阈限自我-情感记忆-情感连接-行为动机”的体验记忆形成和促进重游的正反馈机制,与重游下体验阈限突破的负反馈机制构成体验记忆形成的S形曲线模型,对旅游体验、体验记忆以及目的地体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尔(Will Durant)在教了15年康德哲学后,通过写作脍炙人口的《哲学简史》才弄清楚康德的意思。笔者作为一个旅游学的教师,是通过5年《休闲学》课程来深化对旅游的认识的。就好像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扩展一样,对于旅游学者来说,如果不理解休闲,他对旅游也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想做点交代,笔者是经济管理学科出身,这种背景在旅游学界较少,因此笔者对旅游与休闲的理解有所不同。对于笔者来说,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与继续深造、旅游学的利益与地位,比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重要得多,旅游业应该作为有自己产品、技术和领域的创造者和引领者的部门,而不应该是手无寸铁、无立锥之地的依附者和迎合者的部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以本科交换生的身份来到香港学习,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国。然而,当时我能到的距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地方就是香港新界的罗湖火车站。直到1984年,完成了新加坡的博士论文调研后,我本打算回美国,后终下定决心要到中国走一遭。  相似文献   

17.
An Ideal Husband 是王尔德代表作之一,薛琪瑛翻译的《意中人》是此部作品最早的译本,而余光中的《理想丈夫》是现在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译本。本文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试从翻译规范的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对两个译本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