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选取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经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绿色金融是数字经济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传导路径;三大区域数字经济均能显著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但作用强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规律;环境规制较强地区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营造良好数字金融环境和建立健全地方环境规制支撑体系等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选取2003—2020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度碳排放效率,并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贸易开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变化特征。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贸易开放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贸易开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异质性;在东部、中部、东北地区以及一般贸易方式下,贸易开放对碳排放效率提升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为此,应构建高质量贸易开放体系、打造绿色技术创新高地、构建降碳减污协同制度体系,着力推动碳排放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4.
将绿色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工业企业技术活动中,已经成为突破环境和资源约束、推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将能源消耗量、三废排放量等纳入研究框架,运用超效率网络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中国各省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在2013—2018年间,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省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差异趋势逐渐缩小;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布格局,与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持上升的趋势相比,中西部效率水平不仅存在绝对水平明显偏低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增长幅度的差异;成果转化期的效率值低于科技研发的效率值,纯技术效率水平过低是造成两阶段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我国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均大于1,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从三大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的M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主要归结于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change,TC)指数的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的ML指数则主要依赖... 相似文献
5.
6.
文章选取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正“U”型特征;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三种渠道促进绿色能源效率提升;门槛效应发现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门槛效应,当超越门槛值时对绿色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开始凸显。由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建议要着重提升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发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作用,进而提升全国绿色能源效率水平,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相似文献
7.
以2012—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权法衡量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状况,并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等数据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影响效应以及地域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且具有积极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中西部地区更明显;而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释放产业结构升级红利的重要传导机制,且这种传导机制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且,通过门槛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并且呈现出地域的异质性;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在数字经济方面的外溢效应要大得多。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经济能够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助力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中国2011—2019年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六度空间理论的框架下,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公众环境关注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公众环境关注是数字经济赋能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的重要中介。数字经济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存在非线性递增的特征,并且具有“本地—邻地”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可为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边际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05—2021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产业集聚、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产业集聚有利于促进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依赖及工业化水平差异,数字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效应在一二线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非老工业城市的作用更加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产业集聚主要通过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线上化转型和工业生产方式集约化转型赋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在地方政府竞争作用下,地方政府经济竞争强化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地方政府创新竞争的作用不明显。各地应结合城市发展特点积极推进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培育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新动能,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化发展对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赋能效应。 相似文献
10.
测算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和经济产出两阶段效率,探讨两阶段效率在时空上的异质性。构建包含科技创新效率、经济韧性和产业多样化的联立方程组,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研发与经济产出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科技创新效率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经济韧性也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现阶段珠三角地区产业相关多样性通过降低研发阶段效率间接削弱经济韧性,无关多样性则与之相反。研究结论对于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基于2007—2018年我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金融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有利于提升绿色经济效率,金融集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影响绿色经济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因不同的环境污染程度、环境规制强度和地理区位存在显著差异,高环境污染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调节作用更强,高环境规制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调节作用更弱,沿海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调节作用更强。因此,改善我国不同区域金融集聚程度,发挥金融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有助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了城市产业结构,进而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高行政等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公众环境关注度较高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未能显著提升一般行政等级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公众环境关注度较低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上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进而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经济效应和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64个资源型城市2010—2019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利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其进行了绿色创新效率测算和差异分析。效率测算结果表明:总体上资源型城市在2010—2019年间绿色创新效率较低,均值为0.668;其中2010—2014年间波动下降,均值从0.682降到了0.558;2014—2019年平缓上升,均值从0.558升到了0.741。分类差异分析显示:规划综合分类中衰退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最高,成长型最低;所在区域分类中东北部资源型城市创新效率最高,西部最低;资源类型分类中森工类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最高,综合类最低。因此,可通过持续转型发展、控制污染物排放、引入创新技术、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增加投入,以持续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的影响。在对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矩阵下的静态空间效应和动态空间效应得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会对邻接的区域产生虹吸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经济关联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2007—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我国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从横向府际竞争与纵向压力型体制双视角出发,探讨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双碳”目标压力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竞争显著抑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2)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双碳”目标压力可以弱化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不利影响,二者的叠加效应有利于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3)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在东部、中部以及超特大城市、Ⅰ型大城市更为显著,而对西部、东北部以及Ⅱ型大城市、中小城市并不显著。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纵向协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多维目标管理;针对不同城市异质性,因地制宜地实施目标压力管理。 相似文献
18.
尹飞霄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1):74-79
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从空间关联视角,并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就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升了本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同时,也正影响相邻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另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下,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并充分考虑外溢效应、推动数字金融普惠制及促进数字金融和传统金融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绿色转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绿色技术创新,但学界尚未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视角展开分析。基于我国30省市(因数据缺失,不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2013—2020年面板数据,分析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产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服务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呈“倒U型”,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影响程度依次减小且存在滞后性,表明数字经济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强。通过计算拐点值发现,多数中西部省市处在“倒U型”的左侧,部分东部省市已经超过拐点值。引入环境规制调节变量后,发现其能够强化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制造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倒U型”影响,且滞后性明显。本文为我国各省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政策启示,也为提高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是驱动绿色经济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动能、新引擎。选取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数字经济对本区域和邻近区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推动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