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的住房金融化放大了中国房价波动,房价与居民收入变动间的反馈循环加剧了收入不平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冲击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住房金融化与房价之间、房价与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均存在双向正相关关系。住房金融化推动了房价上涨进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不平等与住房金融化之间呈U型关系,住房金融化水平随收入差距扩大先降后升,当收入不平等程度超过拐点,住房金融化程度的加深通过房价变动拉大收入差距,而收入差距扩大也加深了住房金融化,两者间呈现典型反馈循环效应。因此,政府应充分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调控,推进房地产去金融化,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平等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居民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权衡 《经济学家》2004,(6):57-63
本文从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收入差距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平等程度要比中国严重,但是美国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不大;而相反,中国收入不平等对社会公众心理承受力的影响相对比较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居民收入流动性大小不同,特别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公共政策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平等竞争的机会,决定了美国居民收入有较快的流动性,从而使得美国收入差距的社会压力得到大大缓解。缓解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实途径是,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公共政策体系,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通过提升和加快居民收入流动性,有效缓解收入差距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和压力。  相似文献   

3.
市场因素和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是决定一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采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CHIP)住户数据,计算出我国居民市场收入基尼系数与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并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借此探讨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是由市场力量造成的,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力度不足的结果。研究发现,从市场收入基尼系数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由此认为,政府收入再分配政策效果不明显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较发达国家严重的主要原因。加大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力度是缓解和改善目前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经济增长和腐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而经济增长则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因此,通过预防和惩治腐败,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垄断,降低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力度,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的民主监督;同时,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杨娟  李实 《经济学(季刊)》2016,(4):1563-1580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持续增加,收入不平等的加剧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显著提高,最低工资的作用和影响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应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库和一些宏观数据,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流动人口就业、工作时间和工资的影响。结果显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业仅有微弱的影响,仅对女性和中部农民工的负面影响显著。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后,会显著增加男性及非国有企业农民工的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尚海霞 《经济师》2006,(7):73-73,7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由于收入上的城乡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居民消费需求、社会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文章通过对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利用1978-2003年的时序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城镇、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实证探讨。研究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2)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与我国金融发展滞后密切相关;(3)金融发展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结果具有鲁棒性,金融发展显著且稳定地扩大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提高居民收入总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本文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手,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转型期居民财产性收入不平等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光杰  雒蕾  齐伟 《经济研究》2016,(4):116-128,187
近年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严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利用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清华大学消费金融调研2008年的微观数据,以及2005、2008、2010年的省份数据,考察内部构成和家庭特征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租金收入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成为推动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利息和保险收益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产性收入差距。城乡和地区差异、教育培训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等都是影响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举措应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引导低收入群体适度参与资本市场,完善保障房制度,严格控制财产性收入的过快增长和结构失衡,使其成为居民提高生活水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收入分配制度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收入分配制度在改革和调整中发展完善,基本与其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俄罗斯注重实行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收入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其超过最低贫困线水平;实施减贫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将调整个人所得税作为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行能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社会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缩小居民、地区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本文的分析还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俄罗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仍有待进一步缩小,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要素不断深化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将对收入分配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维度,深度剖析数字经济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机理,基于201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收入基尼系数,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具有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加深收入不平等程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体现为对本地区的影响,而且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扩大周边区域的收入差距;中国区域间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影响效应空间异质性突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拉大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基于所得实证结果,为缩小数字经济时代的收入差距,本文提出要加强平台监管与反垄断规制、调整和改革现有劳动保障制度、完善数字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和完善落后地区及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东中西部数字经济发展协作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财政分权理论的框架下,利用21个省市区1995~2004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整体扩大起到推动作用,但对西部地区的整体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浓度、人力资本和城市化等控制变量对收入差距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仅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关系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突破了传统研究技术创新形式的不完全性、收入差距的不连续性、收入效应的同质性等局限性,在考虑了收入效应差异的基础上,创建了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变化条件下的企业产品创新竞争模型,揭示了收入差距的变化通过"价格效应"与"市场规模效应"的耦合对产品创新产生的复杂影响机制,并通过数值模拟、计量分析等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与企业产品创新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收入效应"较小时,"市场规模效应"占主导,收入差距与产品创新之间呈现负相关;当"收入效应"较大时,"价格效应"占主导,收入差距与产品创新正相关;"收入效应"处于中度值时,收入差距与产品创新是"U"型曲线关系。本文的方法与结论拓展了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的收入差距与健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封进  余央央 《经济研究》2007,42(1):79-88
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分配对健康和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1997年和2000年农村的面板数据回答两个问题: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影响健康的方式;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否会导致健康不平等的加剧,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是否受到更为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其次,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呈现“倒U”型,在收入差距较高时,收入差距对健康的影响主要为负向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收入差距影响到公共卫生设施的供给。再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加强收入效应,其含义是如果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更容易受到负向冲击,那么收入差距对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问题,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为各阶层带来的福利的丰裕状况,而且关系到效率和公平这两大社会经济福利准则的实现。本文从征税前后基尼系数、平均税率以及建立回归模型等角度分析了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分析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个人所得税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正向调节作用从2002年才开始显现;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调整税率,对高收入阶层课以重税,同时增加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是改善目前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造一个内生收入函数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城乡教育不平等是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城乡教育差距第上升1%,城乡收入差距将上升6.4个百分点;并且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教育差距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7.
收入不平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大多数文献在分析收入不平等时,通常是以年度截面收入为基础进行估算的,而如果考虑到收入流动性的存在,长期收入不平等程度将可能有所减小.文章的研究显示:根据CHNS提供的数据,通过居民收入5等分转换矩阵可以看出,由于收入流动性的存在,各收入层级长期收入所占份额较为接近,长期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大大低于年度平均值.文章还以Shorrocks平等化指数量化了收入流动性对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1989-2011年期间,收入流动性使以长期收入衡量的不平等程度降低了24.4%,但近年来,收入流动性出现了下降趋势,抑制了长期收入的平等化.由于收入流动性会影响到长期收入的不平等,因此建议通过深化改革公共政策和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来提高流动性,进而实现长期收入平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我国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系统研究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由于差异税率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作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增加了居民总税负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总消费,综合效应导致社会财富积累和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同时,本文还发现了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股市参与深度正相关、与房价收入比负相关的结论.本文的研究为拓宽我国城镇居民分享和获取更多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取向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回到G-Z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揭示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运用我国宏观数据对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在长期,经济增长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产生了负面效应;而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论恰好相反,却验证了Galor和Zeira(1993)提出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线性负相关假说。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并不是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其真正原因可能在于现行经济增长模式。该研究结论将对我国下一步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及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惠性,在于其促进机会平等和收入分配公平.本文基于2011-2017年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企业工商注册信息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匹配数据,从城乡差异的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结果 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效应更大,从而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发现,激发农村居民创业是数字普惠金融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创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小微或劳动密集型创业.本文的结果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益贫性"特征,即无论是收入效应还是创业活动,农村居民均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