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2005-2017年27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门限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环境宜居、人力资本与城市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结果表明:环境宜居对城市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本在环境宜居促进城市创新上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环境宜居对城市创新存在单重门槛效应,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应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同时发挥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中介效应,最终形成环境宜居、人力资本积累和城市创新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引入劳动力流动成本假设,分析了存在劳动力流动成本时,异质性劳动力在不同规模城市、区位和部门的就业选择。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方法,文章研究发现:(1)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存在,使得城市规模与消费者效用之间呈倒U型关系;(2)高技能水平劳动力集聚于大城市的中心区域或在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部门就业,低技能水平劳动力则选择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地区劳动密集型部门就业,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4.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但同时作为高污染行业,其对环境的影响也成为物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创新成为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市数据,构造交互项模型和门槛模型验证环境规制、创新和物流业发展水平三者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创新的交互效应对物流业发展水平起到显著负向影响,当创新水平不高时,过强的环境规制会阻碍物流业的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交互效应的负向作用、创新对物流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在环境目标明确且定量表述的样本中显著,在环境目标未明确且定量表述的样本中不显著;门槛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通过创新这一门槛变量对物流业发展水平表现出先负向后正向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时,应根据区域的创新水平,采取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工业化水平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取与一般发展模型比较的方法,从人均GDP、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山西省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但各指标反映的工业化水平差异较大,与一般发展模型有较大偏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何雄浪  李国平 《经济学》2007,6(4):1021-1040
本文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认为中间产品使用及种类的增加所创造的成本和需求联系效应有利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文章发展了可解的中心一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难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认为中间产品使用及种类的增加所创造的成本和需求联系效应有利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文章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难以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1.
基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视角,以2008-2016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创新水平的均衡性和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长三角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化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城市间不平衡性逐渐降低,且创新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紧密的经济联系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在空间上扩散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进一步的门槛回归发现,当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别跨越各自门槛值后,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2.
贾宾 《新经济》2021,(3):58-61
系统构建工业用地出让、制造业集聚及其互动作用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微观企业数据对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工业用地出让占比增加会降低城市制造业TFP及其资源配置效率;产业集聚与城市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呈U型关系,与城市制造业TFP呈倒U型关系;随着产业集聚规模扩大,工业用地出让行为降低资源配...  相似文献   

13.
工业用地价格、选择效应与工业效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席强敏  梅林 《经济研究》2019,54(2):102-118
本文基于新新经济地理(NNEG)理论,首次从"选择效应"的视角对工业用地价格影响工业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与实证探讨。利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数据库,从区县和企业维度实证分析了2007—2012年中国35个省会、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的影响,验证了选择效应的存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工业用地价格对工业效率具有提升效应,且在城市内部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区的选择效应强于外围地区,在考虑不同效率测度方法和空间识别策略的情况下,结果仍然稳健;第二,工业用地价格上升带来的工业效率优势来源于选择效应,其作用机制体现在更低的低效率企业进入比例和更高的低效率企业淘汰风险。  相似文献   

14.
15.
1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以数字经济带动城市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选取2015—2020年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的赋能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创新力,且城市行政等级越高,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力的赋能效应越强,利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后,这一结果仍然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存在多种门槛效应,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PE/VC活跃度越高,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力的赋能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率等指标,评价了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工业化水平目前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前半段,经济具有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演进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等特征,因此,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引入网络结构熵,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连锁董事网络企业节点结构嵌入性,以此度量连锁董事网络,并基于2010—2020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样本,探讨相对资源水平对连锁董事网络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相对资源水平提升,契合连锁董事网络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这一情境的理论基础逐渐从资源依赖理论转变为代理理论,企业资源利用率下降、代理成本上升,导致连锁董事网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消极影响增强。通过相对资源水平将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整合至同一研究框架,对连锁董事网络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描述,并为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连锁董事关系合作伙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反映出中国的特殊性,推动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区更为显著;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非线性影响,且人工智能发展程度越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人工智能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两个间接机制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优化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