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载人航天是指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军事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的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类的活动范围从陆地、海洋和大气层扩展到太空,更广泛和深入地认识地球及其周围的环境,更好地认知整个宇宙;充分利用太空和载人航天器的特殊环境从事各种试验和研究活动,开发太空及其丰富的资源。载人航天飞行由载人航天系统实施,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有时还包括其它地面保障系统,如地面模拟设备和航天员训练设施。  相似文献   

2.
空间技术一般说来有三大主要的研究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第二个领域是载人航天,第三个领域是深空探测。在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领域,我国经过3O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具备了不同轨道、不同功能的多种应用卫星,但是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发空间资源、服务地球人类的要求。而载人航天是人类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等活动的往返飞行。载人航天主要目  相似文献   

3.
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人类就是乘坐它们摘星揽月的。1961年4月12日,原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开创人类载人航天的新纪元。8年之后的7月20日,不甘落后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着“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登上月球,人类载人航天和空间探索取得重大突破。载人飞船独立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如同人类沟通太空的渡船。它能够与空间站或者是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但是,飞船容积小,所载消耗性物资有限,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所以它…  相似文献   

4.
"地球是人类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早在1911年,现代航天技术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预言"人类必将挣脱地球的束缚飞向太空"。正是这个预言激励着人类一代又一代地去尝试着实现飞天的梦想。继2003年10月15—16日,中国第一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随着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地平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国人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神六"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动态     
《中国科技产业》1999,(11):63-66
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上天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号在太空遨游21小时后,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由此,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这一高技术的国家。人类载人航天已有38年历史。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1号飞船升空,历时108分钟,代表人类首入太空。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成为踏上月球第一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于1992…  相似文献   

6.
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杨利伟的这次太空之旅,标志着被誉为火箭故乡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顺利完成预定的各项空间科学实验活动后,于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安全返回地面。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一人一天”载人航天飞行,到这次“两人五天”载人航天飞行,我国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宴验活动方面的重大跨跃。这一辉煌成就,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政策面     
神六聚焦世界目光在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和返回后,国际社会和海外媒体热烈关注并高度评价神舟六号所取得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过其发言人杜加里克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返回表示祝贺。安南同时指出,外太空是没有国界的,这次中国成功完成航天任务,代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能力又向前跨出一步。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发表声明说:"中国再一次表明,它已跻身于有能力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少数精英国家之列。"美联社在报道中指出,神舟六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作为崛起的太空大国地位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9.
太空教育     
《中国经济信息》2013,(13):12-13
6月20日,学生们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设立的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现场接受太空授课。10时许,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开始,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了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据悉,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神十航天员进行了认真备课,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航天员完成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等实验,向青少年讲解背后的物理  相似文献   

10.
费、聂巡天     
往返太空115小时 10月12日5时30分,费俊龙和聂海胜迎雪而立,向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请示出征。9时,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在长征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飞船升空后,费俊龙沉着地发出各种指令;聂海胜手握操纵杆,稳健地进行着技术操作。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一刻注定将载入中华民族光辉史册,它实现了一个民族的宇宙梦想,它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太空。 胡锦涛主席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今年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相似文献   

12.
“神六”往返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承前启后今年10月12日至17日,费俊龙和聂海胜乘“神舟”六号进行为期5天的太空飞行,环绕地球飞行77圈,行程325万公里,其间首次穿越轨道舱与返回舱,顺利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而在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已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环绕地球轨道21.5小时,并成功返回地球。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原有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以“神舟”五号为基础,在主要技术特点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  相似文献   

13.
秦川 《宁波通讯》2012,(13):62-62
巡游太空13天的3名航天员平安回家了! 载着光荣的使命与成就,迎着国人的牵挂与祝福,号海鹏、刘旺和刘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三名航天英雄凯旋,人们有理由欢呼,更有理由奉上感谢与敬意。这次飞天,航天英雄不辱使命,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航天英雄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每个人都应该与有荣焉,充满自豪之情。  相似文献   

14.
张宇 《辽宁经济》2004,(1):96-96
在全国人民喜庆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中华儿女实现千年太空梦时,迎来了2003年12月8日——《辽宁经济》杂志社朝阳站建站一周年。  相似文献   

15.
热点扫描     
<正> 太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在20世纪,人们亲眼目睹了人类在月球上行走,人类对太空的渴望在地球上产生了成千上万种科技进步。从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高尔夫球到蜂窝通信,从电子宠物、密集监控、气象卫星、软管牙膏到一次性尿片等等,太空计划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1970年4月11日,美国载人航天飞行器阿波罗13号载着3名宇航员起飞进入太空,准备执行登月计划。这次登月行动是在人类首次登上月球9年之后进行的,首次登月的成功鼓舞了人类的士气,但也让人们误以为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电视台已不准备转播阿波罗13号的登月过程,直到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决定。飞船从发射升空到环绕月球轨道飞行,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是第三天晚上,在离地球20.5万英里的地方,指挥官詹洛威尔按指令进行了一个操作后,突然发现燃料电池、贮氧箱压力和温度丧失,飞船正在泄露氧气。休斯敦太空控制中心的电脑屏幕上那些…  相似文献   

17.
安慧 《环球财经》2011,(10):36-37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9月20日宣布,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按照计划,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将首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新征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是开拓了“空间”这一人类活动的新领域,人们不仅摆脱了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冲破了大气层的阻拦、翱翔于广阔的太空之间、徘徊于宁静的月宫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充分利用了它给人们带来的崭新的环境和无尽的资源,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在航天技术的强力支持下,空间科学及应用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观国际上航天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2006,(6):1-1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七一七一厂、十六研究所(又名陕西苍松机械厂、西安航天精密机电研究所)是我国最早从事液浮陀螺稳定平台系统研究、生产的专业单位,是航天系统主要承担战略、战术导弹,防空导弹,载人飞船等惯性导航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生产的厂所合一经济实体,擅长惯性仪表、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电子线路、计算机应用、微特电机、电磁元件及各种精密工模具的设计制造,是航天企业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