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技术,利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剖析了西部地区A级景区两个截面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西部地区A级景区空间分布属于集聚型,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具体表现为“四焦点、一团带”的结构;西北地区景区空间分布凝聚性较强,西南地区景区分布呈现“扎堆”特征,不同等级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异;人口经济、旅游绩效、交通区位和地形地貌是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完善A级景区开发建设设施与条件;加强区域A级景区开发与合作,实现互补效应;建立区域特色A级景区品牌,发挥引擎带动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朱政  朱翔 《旅游学刊》2024,(1):130-146
综合交通可达性对当代都市圈的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例,通过空间数据库构建、出发点玫瑰图构建、交通分担率测算、交通接驳时间计算、交通方式可达性分析、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结构分析等空间模拟步骤,深入归纳其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问题。结果表明:长株潭都市圈中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边缘区域的“低-高-低”趋势。旅游景区对高速公路依赖显著,轨道交通作用发挥不足,各类交通之间接驳不畅,部分景区入口设计存在问题。文章据此提出宏观交通规划、中观交通组织、微观交通设计3方面的优化措施。文章通过对旅游交通的前端、中端、末端环节全过程分析,构建都市圈旅游景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框架。在交旅融合背景下,对于优化都市圈的旅游交通系统具有规划和管理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虚拟旅游这一新生事物。本研究基于中国542家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数据,运用泰尔系数、核密度分析、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规模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虚拟旅游景区规模尚小,省级空间尺度的分布与5A级、4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基本吻合。(2)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规模随景区质量等级降低呈现递减规律,且等级越高,内部差异越大;地文景观类和水域景观类的虚拟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但平均浏览量高于其他类型的虚拟旅游景区;东部和西部地区浏览量规模的省际差异大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假期与平时的浏览量规模波动幅度较小。(3)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受城市经济属性、社会属性、景区属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区第三产业占比、5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揭示了中国虚拟旅游景区浏览量的基本规律,为虚拟旅游景区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研究——基于互联网内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国家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景区网络形象指数,通过大数据方法对旅游局官方网站、景区官方网站和门户网站旅游频道等205个互联网站点进行内容分析,计算得出153家5A级景区的网络形象分值,并分别讨论了其总分排名、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旅游景区网络形象呈现4大分异:(1)整体形象分异:我国5A级景区网络形象总分值差别悬殊,景区网络形象与其旅游接待人数存在错位现象.(2)空间分异:高分景区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已经形成了“钻石地带”和“高分走廊”两大高分集聚区域.(3)知名度与美誉度分异:景区普遍存在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不匹配问题.(4)类型分异:景区网络形象类型多样,总体上以均衡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陈严武  韦福安 《旅游学刊》2020,35(3):113-126
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作为两种互补的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存在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区域联动、共赢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采用空间数量关系模型和空间质量关系模型,定量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空间关系,得出两者在空间数量上关系显著,在空间质量上接近良好协调发展的结论,为两者协同发展的研究提供可行基础。并以交通通达度(道路交通情况和交通乘换点)、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酒店、餐饮、娱乐、购物)和参与主体(政府、企业、社区居民和非政府组织机构)为切入点,对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交通道路尤其是动车和高速路与两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较低,A级旅游景区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优于特色村镇与最近交通乘换点距离,部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支撑不足,根据两者与交通通达度、旅游经济发展要素点的拟合情况,提出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和优化桂西左江花山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群、桂西北东兰-巴马-凤山旅游资源群、桂东富川-恭城-灌阳旅游资源群和桂中金秀旅游资源群等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道路、交通乘换点、酒店和餐饮等基础建设。(2)根据分析广西特色村镇与A级景区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区居民参与和非政府组织机构协助与监督的特色村镇+A级景区旅游发展模式,为广西区域空间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本文中通过地理集中指数以及基尼系数分析A级景区分布的具体集中情况以及均衡程度,而且深层次地分析A级景区和山东省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的关联。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作用,山东省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区域分布差异十分突出,A级景区空间分布和旅游有关产业要素空间结构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百度检索量指标,运用空间分类、核密度、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海岸带A级旅游景区百度关注度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探索海岸带旅游景区网络软实力的差异及其与旅游景区实体建设的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呈现“双核并进”格局并在江浙沪形成“众星捧月”态势。低、较低关注度旅游景区占比高达95%且低值连绵分布状态明显,高关注度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和渤海湾。(2)空间关联类型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仅以渤海湾和江浙沪为中心形成双核集聚态势。高低集聚数量少且主要在高高集聚区附近,体现出局部的极化效应。(3)与实体旅游经济对比,两者吻合度整体较高,但百度关注度下的集聚能力更强且局部核心区有明显收缩,反映网络空间的极化与倍增效应。与新冠肺炎疫情前相比,近期多数旅游景区进行网络化转型且注重运营水平的提升,渤海湾和长江入海口旅游景区表现突出,辽宁省东部与福建省次之,其他地区效应不明显。(4)从影响因素看,实体建设水平与短视频推广是核心影响因素,游客评价与舆论扩散的耦合效应有较大影响,而交通、通讯、区位等基础因子则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世界旅游强国离不开良好交通的支持,而作为交通中非常重要的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文章探讨了2020年全国高铁网络影响下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分析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市场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在全国尺度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可达性的影响。测度2020年规划高铁通车前后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与变化。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高铁沿线城市可达景点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日"字形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的增加值最高,将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经济带,高铁沿线城市与景点是高铁网络效应的主要受益者,高铁服务带来了时空压缩效应,即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也实现了旅游者跨区域的快速外部交通,而这种快捷效应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优化,缩短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的时间,将会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地理数学方法以及ArcGIS技术,从总体空间分布类型、区域内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相互关系等几方面对宁波市53个A级景区空间分布结构进行测定,发现宏观上宁波市A级旅游景区在地理空间内呈均匀态分布,但其在各行政区域中呈集中分布,空间分布均匀度较低,各行政区域内景区数量与质量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资源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分类。然后,本文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资源型景区为景区样本,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为城市样本,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定量分析资源型景区与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资源型景区分布于距市中心300公里以内,并且集中分布于距市中心50公里以内的市区和距市中心50—100公里的市郊地带;并且规模越大的城市,其周边分布的资源型景区越多。  相似文献   

11.
农业文化遗产地农户生计旅游转型与空间地理位置存在关联,旅游环境下区位条件已成为农户生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遵循顺序解说型设计,该研究采用逻辑回归评估区位条件对生计旅游转型的影响,并通过质性分析探究区位条件对生计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1)旅游视角下农户生计分化类型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布规律,生计旅游化程度随农户与景区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农户区位对生计旅游化转型具有显著影响;(2)既靠近景区又靠近公路的住宅具有旅游经营优势,优势区位助推农户发展形成旅游经营生计,且住宅区位已呈现资本化,成为旅游经营生计中需要投入的资本要素;(3)住宅区位资本形成源于农户住宅的功能转换及外部辐射增值,游客在空间上的集聚及扩散决定了住宅位置的消费市场可达性,形成住宅区位的资本交换与极差地租;(4)景区对邻近社区具有农地、人力资源依赖性,邻近社区投入资源并参与景区旅游生产,社区农户为此获得旅游发展的制度性红利,旅游参与机会及发展福利伴随制度安排的演进而变化。研究有助于认识区位条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对把控旅游地生计资本结构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对运河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39个运河沿岸城市的旅游者网络游记中提取流动信息构建旅游流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分析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不同因素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的共同影响。通过探究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的深层影响机理,发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旅游吸引力导致长三角地区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频数分布呈现差异性;(2)旅游流集散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可达性、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共同影响;(3)核心中转城市的非替代性主要源于城市高可达性;(4)经济发展水平是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对运河沿岸城市旅游流规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粤东北713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其他旅游资源为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空间分析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粤东北红色旅游资源点的类型、空间聚集度、密度等。结果显示:(1)粤东北地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资源数量较少,但类型较丰富;(2)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呈现出东西多、中部少的格局,在资源等级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3)粤东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4)粤东北地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极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资源数量在广东省内排名靠前,而且3A级以上景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高密度分布区与红色旅游资源高密度分布区耦合度极高。  相似文献   

14.
推动景区机制改革创新,是破解5A级旅游景区管理运营和培育创建制约瓶颈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4A、5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分析了成都市5A级旅游景区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主要成功经验及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建议:聚焦改革配套建立动力机制,提高政策驱动力;聚焦改革赋能创新管理体制,提高景区领导力;聚焦产业发展创新经营机制,提高景区市场竞争力;聚焦标准建设建立内审机制,提高景区示范引领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文本的景区感知及互动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茜  杨勇  布倩楠  许鑫 《旅游学刊》2015,30(2):33-41
不同类型景区在旅游产品线路的组合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体验,在提升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在游客感知中呈现出互动性机制.文章以上海市3A级以上景区(点)为研究对象,基于有关旅游网站和新浪博客的网络游记及官方旅游部门发布的要闻动态文本,研究游客感知角度和政府旅游部门宣传角度上海旅游景区(点)冷热差异,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游客感知下上海旅游景区(点)间的互动过程,以及官方部门宣传过程中上海旅游景区(点)间联动机制.进一步,在对上海市旅游景区(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营销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云南省为研究案例,利用网络游记与照片两种“数字足迹”,研究入滇自驾车旅游客流的时空特征,并与一般入滇旅游客流的特征进行比较,为应用新数据方法研究旅游流时空提供参考,同时丰富时空二元观角下的自驾客流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自驾车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与管理.研究结果显示:(1)自驾客流出游时间分布集中度较高,黄金周及寒暑假内容易出现客流高峰,与一般入滇客流的时间特征基本保持一致.(2)客源地空间分布上,一则呈现近域性显著、东部集中性明显;二则自驾客流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不明显,空间使用曲线出现多次波动,客源地分布与国内经济发达省市的地理分布保持一致.(3)目的地空间分布上,一则自驾客流在云南24个旅游节点内非均衡集中分布,并形成位于4大区域的5条旅游线路;二则与一般入滇客流的“单核放射状”分布形态不同,自驾客流整体呈现多核心、多线状、多区域的“多核线网状”空间分布形态;三则自驾客流网络密度较低,网络结构分层明显,但核心旅游区带动及影响边缘旅游区的能力不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升,尤其是中国的对外开放理念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前来中国,这就要求国内的旅游景点和景区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建设和提升,尤其是我国的A级及以上景区。在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下智慧型理念油然而生,基于此,本文就围绕着智慧型理念下的智慧旅游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A级景区发展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旅游景区分布约束下的四川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四川省为例,首先分析了国家级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扩张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空间扩张不是普通的均衡扩张,而是呈某种自相似特征的向外蔓延,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性质.基于此,提出借用分形理论研究旅游景区系统空间分布结构的设想.受旅游景区的分布约束,利用与分形模型相关的齐夫(Zipf)定律研究旅游流的位序-规模结构,得到旅游流的地区规模分布服从齐夫(Zipf)法则,其演化发展经历了局部分形-单分形-退化为局部分形-双分形的过程,空间分布形态则由Pareto分布模式向对数正态分布模式转变.通过比较分析景区系统空间分形和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得到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说明旅游景区的分形演化对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的形成及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两种结构的变化过程具有总体趋势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演化路径方面有不同步性,这主要源于除景区以外的其他要素干扰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成都熊猫基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其游客量呈直线增长趋势,因此景区的安全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旅游景区客流量的概况出发,通过建立景区交通环节安全风险、景区游览环节安全风险、景区消费环节安全风险环节3个大类和12个小类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森林是具有生态美学价值的旅游景观资源,森林乡村是乡村的重要类型,科学认识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首批3 947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借助数理统计方法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揭示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技术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国家森林乡村在空间上呈典型的集聚型分布,总体分布不均衡,以胡焕庸线为明显分界,呈“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2) 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形成了太行山豫晋冀交接连片区、苏浙皖交接连片区及粤赣闽交接连片区3个辐射范围最广的高密度集中连片区。(3) 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森林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因素,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河网密布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