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橄榄型分配结构塑形期,研究收入分配优化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中国2013—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收入分配优化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收入分配优化可显著驱动共同富裕发展,且这一驱动作用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收入分配优化可加快邻近地区共同富裕进程。进一步对此空间影响效应进行分解后发现,收入分配优化驱动共同富裕发展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且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旧成立。有鉴于此,可完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推动高质量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高标准共同富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层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靠发展,发展先行是交通。研究在量化共同富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全国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动态系统GMM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相关性、区域异质性及不同类型下的差异性对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统计年间,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普遍呈上升趋势,研究具有可实施性;(2)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总体是正向的,利于共同富裕的推进,而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技术水平均对共同富裕有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而公路、铁路密度与客、货运运输效率上溢出效应方向不一;(4)处于东、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具有异质性,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其也具有差异性。据此,从建立互通互联网络、完善规模与类型、强化投资与创新等提出助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金融排斥效应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应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与机制。结果显示:在影响效应方面,区域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U形的非线性关系,即只有当数字普惠金融大于临界值以后才会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正向影响。周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当周边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大于临界值以后会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资源配置效应、需求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和增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辐射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将数字经济具象化,构建七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通过冲击模拟研究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经济效应,并以209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从“共同度”“富裕度”两个维度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中介变量,数字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边际影响越强;从数字经济的二级指标看,数字技术、数字金融、互联网经济平台均有助于提升“富裕度”,但数字技术对“共同度”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建议大力引导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重视解决数字技术的负外部性问题,让数字经济红利更好为全体人民共享,从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5.
郑涛  杨如雪 《技术经济》2022,41(2):1-14
基于1997—201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时序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如何影响产业韧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制造业韧性具有正向效应,且对冲击韧性的正向效应更强;从中介效应角度,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对产业韧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存在技术创新通过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增强产业韧性的间接效应,且对断裂韧性发挥的中介效应强于冲击韧性;从门槛效应角度,产业韧性能够做为门槛变量,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中发挥门槛效应,高产业韧性水平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增强。研究结论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强产业韧性水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在分别构建省级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涵盖富裕、共享维度的共同富裕指标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解决增长和分配问题显著推进了共同富裕,在考虑内生性与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效果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中等共同富裕水平地区更为显著;且上述影响效应主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与扩大公共服务投入的机制来实现。进一步拓展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对临近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还会促进低收入家庭向中等收入家庭流动,进而有利于“扩中提低”的实现。上述结论对新发展阶段我国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构建空间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检验,并利用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依赖性和区域聚集特性;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科研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作用,信息技术市场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没有显著的影响等研究成果.文章提出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政策扶持、完善数字经济创新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发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培森  尹希果 《金融评论》2015,(1):51-63,125
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本文利用1995~2011年期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检验了银行业市场结构、金融深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上升与金融深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忽视空间溢出效应,会低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相似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和金融深化对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溢出效应;金融效率、非国有经济、交通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资本形成、对外开放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效应,新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增长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7—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空间矩阵、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7—2020年中国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边界为750千米。据此,提出政府应充分发挥绿色普惠金融的再分配效应、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强化绿色普惠金融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搜集整理了2008—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不包括港澳台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面板数据,在评价各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基础上运用ArcGIS探寻两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参数估计;选取时点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将各变量对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一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更加集中;二是解释变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各控制变量的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三是空间效应分解后,按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的作用方向、数值大小和是否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1.
《现代财经》2017,(8):73-84
本文从水平差异、垂直差异供给视角构建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高效、高级、绿色、协调四维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体系,测算异质性公共服务与产业结构升级得分,分析异质性公共服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并进行分位数回归检验。结果发现,在水平差异供给中,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济性公共服务的投资效应在低层次产业结构升级阶段更显著,而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科技效应则更利于高层次的产业结构阶段升级;在垂直差异供给中,保障性公共服务的城市化效应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性公共服务更利于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考虑异质性公共服务空间滞后项的分位数回归中,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滞后项只在高分位产业结构升级条件下显著为正,保障性公共服务在低分位数中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发展性公共服务则在高分位数中存负向溢出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可以通过提升市场潜能所带来的消费扩容效应,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结构转换效应来促进劳动力流动,并且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点存在显著差异,其效果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递减态势;从劳动力的技能分组来看,数字经济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低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其影响在突破点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所具备的共享性和高渗透性,使得相邻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但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而且还会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产生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数字技术发展对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基础上,采用 2011—2021 年 27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发展指数,运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经济效率是数字技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变量,数字技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以及深化劳动分工等途径提升经济效率,进而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形成间接促进效应;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于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产业结构实现向高端化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此,建议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完善的数据要素市场,弥合区域间“数字鸿沟”,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数字化政策,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促进效应,推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卫星监测的夜间灯光数据构造的夜间灯光强度表征城镇化水平及专利授权数度量区域创新能力,利用2006—2017年中国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就城镇化水平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实证发现:①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且这种正向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②城镇化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当城镇化水平跨过单一门槛值,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逐渐增强;③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推进可以通过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及其交互作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上的影响。在对2012—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产业结构升级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运用双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不同矩阵下的静态空间效应和动态空间效应得出: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能够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作用会对邻接的区域产生虹吸效应,但从长期来看,却能够为经济关联区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剖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制,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收集2011—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测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的效应,并对各地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的协同性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倒U型递增影响效应,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相较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递增影响效应;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水平可分为双高型、双低型、数字产业化加强型、产业数字化加强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本省创新投入可以通过1条直接路径和3条间接路径影响本地及其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利用ESDA、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路径下创新资金投入对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促进效应,创新人员投入则显著提高了本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本省创新人员投入通过“挤占效应”阻碍了其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在创新投入的“协同效应”、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及官产学研的“协作效应”等空间溢出机制作用下,创新资金投入通过3条间接路径促进了其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人员投入则提高了外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前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后期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动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进特征,查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给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内容。本文探索性地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转向、历史沿革与定量测度进行有机结合,对区域经济差距的演进特征及其来源进行了探讨;探索性地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差距的非线性、空间辐射性影响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在时间上整体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且表现出周期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分布特点,且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是影响区域经济相对均衡的关键。进一步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新型城镇化作用主要通过区域间的空间辐射体现,而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主要通过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体现。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消费升级效应,剖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机理,并利用2007—2018年中国27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配置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不稳健,消费升级表现为遮掩效应;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城市异质性,在沿海城市和大中规模城市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市场化程度越高,其促进作用越显著。研究结论对更好地发挥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空间角度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设计产业结构空间相似性、辐射效应的测度方法,并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基础上设计产业结构演化模型,来研究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空间相似度、空间辐射效应以及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制造业产业结构出现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四个优化省域,并以四个优化省域为中心,形成了四个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板块,且中心省域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带动了周边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影响及辐射效应明显。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模型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空间依赖关系明显,并且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产业结构越趋于优化;同时本文发现R&D投入也是促使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结构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后危机时期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