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谈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爽 《亚太经济》2003,(4):84-85
闽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的交流与开发,对促进两岸旅游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入手.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台经贸合作是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中具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局势的演变和闽台之间内在因素的推动,促进了闽台经贸关系的发展。其进程大体经历了闽台贸易为主导到贸易与台商对闽投资并重再到全面的经贸合作三个阶段,呈现出贸易与投资互动、逐步推进和展开的特点。闽台经贸关系的发展实现了两地的“双赢”,对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对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是促进祖国统一的方式最为独特、具象最为鲜明的途径。在旅游开发中应充分发挥闽台民间信仰文化对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应充分发掘闽台民间信仰的中华民族统一价值,充分揭示闽台民间信仰的统一源流,打造闽台民间信仰中的统一文化旅游精品,扩展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联动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4.
上海非遗资源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传承体系.上海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不断扩大非遗宣传推广渠道,全方位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创新性开发利用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上海未来应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通过以当代语言诠释历史优秀文化、依托国内外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增加非遗产品的现代设计感...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活化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密码留住这些非遗项目,就是留住我们民族传统的“根”,文化的“魂”要保护好非遗项目,前提是保护好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才是大地文化的制造者、承载者、传播者。  相似文献   

6.
正沂南县促进"非遗+文化""非遗+旅游"等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传统和民俗旅游商品,推动非遗项目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融合性强、文化特色明显、可以体验互动的情景式非遗项目活态传播场所,既增强了非遗保护意识,又提升了非遗项目对外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成为台湾农产品"登陆"集散地近年来,闽台交流合作往来日益活跃,福建屡推惠台先行先试措施,简化台湾农产品输入通关手续,实施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加快建设福州、厦门、泉州、宁德和漳州等地的海峡两岸水产品、水果集散(物流)中心,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农博会、林博会、茶博会等大型展会,渐成台湾农产品输入大陆的物流集  相似文献   

8.
非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之一.黑龙江省贫困地区非遗扶贫基础扎实,已经设立非遗扶贫工坊和培训点,设立非遗扶贫工服务平台,用展览、比赛和节日助力.黑龙江省非遗扶贫的优势为政策扶持、资源丰富,劣势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不占优势、非遗扶贫产品知名度不高.机遇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需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挑战为人们对非遗产品认知贫乏、非遗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强化非遗扶贫的具体对策,非遗产品专业设计团队要创新理念、开发非遗旅游纪念品、做好全方位营销工作.以期助力黑龙江省非遗扶贫进一步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WTO框架下加快两岸农产业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入世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从入世后海峡两岸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市场开放度、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比较入手,分析海峡两岸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新的契机,探讨闽台农产业合作方向与新的合作机制,并提出建立秩序性、合理性的交流模式及两岸农业合作的总体策略与宏观布局思考,充分发挥优势,促使两岸农业合作朝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位参加过海峡两岸茶事交谊活动的著名诗人曾激情满怀即兴吟诗:茶香连两岸,春意润文章;陆羽茶经古,联谊情义长。的确,海峡两岸以茶连结的情谊是悠久的。随着加入 WTO脚步的临近,闽台茶叶合作尤显重要。近日,在福建省茶叶学会那间简朴的办公室里,记者就 WTO背景下闽台茶叶合作采访了福建省茶叶界德高望重的林心炯研究员。林心炯已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谈起闽台茶叶,林老来了兴致,与记者一边品茗,一边畅谈闽台茶叶交流历史、合作的现状及意义。 品种同源 特点各异   从福建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史看,闽台两省茶叶是同宗…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非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振兴大格局下较为热门的文化之一。当下,全国上下开展"非遗热""文创热",随着《中国非遗品牌计划》的正式推出,使得非遗品牌步入中国品牌计划的行列。湛江市级以上非遗数量92项,排在广东省第9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广东都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对湛江非遗进行可用性分析,详细将非遗文创的分类及划分与非遗类型、资源存在形态、资源倾向性及可开发文创产品方向关联,再到对湛江非遗保护驱动力机制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进而就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展开论述,这些为今后湛江非遗旅游文创指明研究和发展方向,也为湛江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化寻求更多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底蕴深厚,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区划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在对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资源基础、swot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发的战略构想,拟定产品的开发、区域的划分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蔡而迅 《科技和产业》2011,11(10):16-19
自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以来,在双向投资、产业合作等方面,闽台两地以其独特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本文从闽台产业合作的环境入手,分析当前台湾、福建所处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互补互利的闽台产业合作进入转型升级时期,提出建设两岸产业合作平台、增强先行区功能、拓宽闽台产业合作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同提升国际产业链分工地位等发展闽台产业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闽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已成为海峡两岸交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不仅有利于促进闽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两岸文化融合、经济发展和祖国统一奠定良好的基础。福建与台湾在高等职业教育交流研讨、合作培养、互派学生等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因受制度上的限制、合作机制上的不完善及合作办学上呈现的不对等性等因素影响,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闽台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水平,扩宽合作空间,就必须规范合作的制度、创新合作的模式、完善合作的机制及推进合作的对等化,从而实现闽台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赢,开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该文围绕益阳非遗的数字化进行调研,从政府视角、非遗传承者视角、大众视角深度剖析益阳非遗数字化的建设现状,并提出适合益阳的非遗数字化建设路径:一是加强非遗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二是建立非遗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三是与高校类教育体系相融合;四是整合已有资源形成丰富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链;五是建立科学化的非遗人才梯队。此研究有利于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同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和本真,保护其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并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陈蘋 《亚太经济》2001,(1):36-38
21世纪的台湾海峡,呼唤着繁荣与统一,在海峡两岸区域整合的大潮下,福建的战略地位独特、优势明显,并随着祖国统一进程的推进而日益突出。闽台文化是两地经济整合的纽带与动力。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讨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智慧小镇的建设,以南浔古镇作为实地营造案例,通过深入分析南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南浔古镇非遗智慧小镇文旅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旅游与非遗智慧小镇融合的发展路径: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打造线上线下双融合的智慧文旅新体验;通过AR技术重现非遗技艺;打造线上非遗体验平台,辅助文旅发展;建设智旅平台,推动智慧小镇的形成和发展。在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丰富古镇旅游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助推当地经济建设,为后续相关的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来闽台农业合作发展迅速,推进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福建新农村建设步伐。文章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优势以及闽台农业合作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力求为我国大陆的新农村建设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默尘 《特区经济》2024,(1):145-148
动画创作作为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直追求提高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的平衡。非遗文化动画创作领域,AIGC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来提升效率和创造力,动画创作作为一种复杂而耗时的艺术形式,也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本文将探讨AIGC技术+动画对非遗文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