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陆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地带,作者确认,属于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苏联贝加尔期的晚元古代褶皱带,构成我国北方硫—多金属的构造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华北陆台北缘晚元古代褶皱带经历三期强烈构造变形,主期褶皱(F_2)的轴面、区域性片理(S_2)和广泛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成了以褶皱带中央结晶轴对称的正扇形构造格局。工业硫—多金属矿体的分布和形态特征,明显具有构造成矿的特性。变形—变质作用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褶皱带的三次重要构造—热事件,每次的变形和变质作用都具成因联系,相随发生,但变质作用的高峰期总在变形之前,尤以第二期最为强烈显著。同时发现,强烈的顺层(片)韧性剪切作用是该褶皱带各期构造变形和片理形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1 区域地质基本特征1.1 大地构造及区域构造特点1.1.1 大地构造背景祁雨沟地区位于华北准地台南缘豫淮台褶带的熊耳断坳与秦岭地槽北缘的交界处北侧(图1),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接壤的华北板块南缘的熊耳弧后裂陷盆地内。区域上广泛发育有太古界太华群深度变质、复杂构造变形的片麻岩系,元古界的陶湾群、宽坪群、熊耳群,震旦系主要为中一浅变质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及火山岩系,显  相似文献   

3.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温都尔庙—白云鄂博加里东褶皱带南侧,广泛分布的中晚元古代地层构造序列分析表明:1、构造变形由塑性向脆性演化,即早划变形以层(片)内同斜或平卧褶皱为特征;主期褶皱及面线组构发育,构造形态属 J.G.Ramsay(1967)分类中接近Ⅱ类的 lc 型和Ⅲ类,晚期变形则以脆—韧性的膝折构造和破劈理型式出现。2、早期和主期构造变形显示强烈的顺层(片)韧性推覆剪切作用性质,是深层次构造变形的产物。3、构造形变特征和演化序列的区域对比结果认为,研究区的岩层应属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以往资料将其置于奥陶—志留系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长春地院和我院共同完成的地矿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86013项中的专题——《华北陆台北缘高级变质区变质作用类型与成困模式研究》,由地矿部科技司主持进行了评审,最近正式颁发了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报告共分3篇,约60万字。它以区域地质构造研究为背景,着重研究多期次变质作用发生演化过程及其物理化学环境,紧密联系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原岩建造等方面的特征建立高级区变质作用的成因模式,从而推断早前寒武时期华北地台北缘的古构造环境和地球动力学机制。该项研究课题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北缘韧性剪切带发育于元古界达肯大坂群中深变质岩以及上奥陶统浅变质火山岩中,属中角度逆冲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地壳中深层次,与加里东末期柴达木板块由南向北下插到祁连板块之下,以及祁连板块自北向南的仰冲—即祁连、柴达木板块的陆陆碰撞作用有直接的成因联系。该韧性剪切带为本次研究工作中首次发现,对于其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厘定,将有助于柴达木北缘大地构造环境及变质变形历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大陆边缘主要经历三期构造演变,其中早古生代有两次板块活动、槽台转化和陆壳增生过程,而华北地台及其北缘的增生陆壳与西伯利亚地台及其南缘增生陆壳的对接,发生在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其缝合带位于内蒙贺根山—二连浩特之北的哈拉图庙一线,往西与蒙古戈壁天山北缘中古生代蛇绿岩带相连结。发育在内蒙古生代褶皱区的三条蛇绿岩带的形成时代由南向北依次变新,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和晚泥盆—早石炭世。相应的构造侵位或俯冲、对接的时限为中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中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蛇绿岩(带)、古岛弧岩系、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代、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切地证实,在华北地台北侧存在加里东褶皱带,其北界位于索伦山—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以南。白云鄂博—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北侧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代,相应古岛弧岩系及复理石、磨拉石建造的形成时间表明,板块的俯冲和加里东褶皱造山是由西向东迁移发展的,强烈构造运动的主期发生在中奥陶世至晚志留世。华北地台北侧古生代的三次构造演变,分别形成各自的成矿系列和金属矿带。南带的构造—成矿系列完整,既有与蛇绿岩建造共生的Cr—Ni、Fe—Mn—P成矿系列,又有过渡壳型的Cu—Mo—Au成矿系列,从洋壳向陆(由北而南)Fe、Cr,Cu(Mo)、Au依次排列分布,各自包含有一系列的矿床和矿(化)点;中带只有蛇绿岩建造的Cr—Fe矿带;北带以发育Cr矿为特色。  相似文献   

8.
燕山运动中晚期,华北东部地区进入了以伸展构造为主的地幔热柱演化阶段,小秦岭矿集区形成了典型的幔枝构造体系。深源含矿流体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柱—幔枝构造,迁移到幔枝构造有利构造部位集聚成矿。北矿带是小秦岭幔枝构造主要成矿区之一,进入燕山运动晚期,幔枝构造中断裂活动相当强烈,同时沿断裂形成了一系列大型—超大型金矿床,以及多金属矿床。在众多成矿控矿因素中,区域性断裂构造应是重要的主导性因素,它们不仅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而且往往成为重要的成矿储矿有利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深部地质勘查发现,地表沿区域性主干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在一定深度上其成矿蚀变构造带却是串连在一起的,整个沿断裂展布的若干个大—中型金矿统称为某某某超大型金矿。每个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着一个超大型金矿带。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强烈的岩浆—变质杂岩上涌(隆)→上部盖层向外拆离滑脱→幔枝构造逐渐形成→断裂构造体系由压扭性转变为张扭性→含矿流体沿断裂贯入→成矿物质冷却结晶→形成超大型金矿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著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內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变质核杂岩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燕山运动以来,太行山区阜平、赞皇两隆起强烈上隆,形成了典型的变质核杂岩(面积9000、3850km~2),其外围发生多层次(Ar_2Pt_1,Pz)正向拆离滑脱,并发育多类型构造变形标志及退变质作用。与太行山相邻的华北断陷区则发生大幅度沉降。作者认为,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软流圈(甚至包括地幔)发生三维空间的调整,软流圈拗陷上方,山脉隆升;软流圈隆起上方,地表沉降,而中、下地壳、软流圈,甚至地幔间的缓倾拆离滑脱带在物质运移中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一韧一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道冲推覆是前展式结构的叠瓦状巨型推覆体。青峰断裂为武当推覆体的前缘断裂带,该断裂向北缓角度延伸构成推覆体的底板主拆离滑脱断层。该区构造变形环境由伸展一挤压并伴随局部伸展一挤压的转化,促成武当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奶业逐渐步入正轨,并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但由于我国奶业发展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主产区和主销区相分离,使得奶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为此,科学地评价华北地区奶业竞争力及实际发展水平,以利于促进国内奶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东西互动、南北争雄的新阶段。如果大西北与大西南密切协作,共建以重庆、成都、西安为支点的秦岭南北"西三角",才能够在黄河、渭河、长江、汉水的上游挺起西部的脊梁,铸就西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从而打造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并驾齐驱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应立足区域优势,扬长避短,大胆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华北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太祖未能击灭北汉,史家往往引为憾事。与北宋相较,局促并州一隅之北汉政权无疑只是弹丸之地,然雄略如宋太祖竟也两次折戟河东,受阻太原城下。太祖之功伐未能奏效的原因,史家一直众说纷纭、意见不一。通过追述五代至宋初统一战略的缘起及演化过程,并进而从战略层面探究太祖未能攻破太原的因由,可以从中发现太祖既立足既定方略,同时又敢于相机权变,然对于先南后北战略的信守使得太祖对于北汉战事有所保留,终致进攻未果,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浙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指出了浙北高新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措施,为浙北在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中争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研究了燕山地区中生代区域火山─沉积建造、火山喷发活动及岩浆侵入规律以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中生代燕山运动启始于晚三迭世(190Ma),终止于早白垩世末(110Ma)。其演化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三个构造幕:第一幕发生在晚三迭世末至早中侏罗世,时限约为190~160Ma;第二幕出现在中侏罗世早期至晚侏罗世末(160~120Ma);第三幕从早由垩世开始,早白垩纪末期结束(120~110)Ma。各幕的发展即有一定规律也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北方汉族居住区宗族聚居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宗族聚居"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其南北易势的转折点在宋代.自宋以后,无论从族田、祠堂、族谱及宗族组织和宗族活动上看,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