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将所有金融科技活动全面纳入金融监管中来的思路,以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为切入点,分析了“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监管框架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内在机理,为“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中的有效性提供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而更具统一性和标准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则在盈利端发挥更强的促进作用,但其中杠杆率存在门槛效应;“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提高盈利方面的作用,与降低风险方面的作用相比相形见绌。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在金融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稳步实现将金融科技活动纳入监管、有效统筹好“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助力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职能,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性,并在金融监管与金融科技创新博弈过程中,及时准确地根据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适时灵活调整杠杆率,充分发挥杠杆监管的作用,为监管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2.
采用系统GMM方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检验发现,当前我国实施的部分宏观审慎工具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较复杂,政策组合除了相互补充协调外,“政策抵消”和“政策超调”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宏观审慎政策弥补货币政策缺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构建宏观审慎工具箱,根据各地情况选择工具,提高工具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监管协调作用,探索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的逻辑机制,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提高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对全球影响深远,微观审慎监管政策难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受到关注.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以及如何协调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金融稳定目标?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改进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伞伞 《财会月刊》2021,(2):155-160
从互联网金融发展角度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金融科技监管较为重视宏观规制政策制定,而忽视微观政策执行,表现出对金融科技风险传导机制应对乏力,面对金融科技创新时暴露出监管无效和失灵问题,因此亟需构建高质量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通过借鉴国际经验,采用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并重视监管科技的应用,基于自我监管、公共监管和监管弥补三项基本功能,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不能仅限于法律规制,好的监管措施执行同等重要。对此,应在保证政府宏观规制影响力的前提下,注重金融科技监管的执行,构建监管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5.
闫海 《新远见》2011,(8):89-94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形成 “宏观审慎(Macro-prudential)”一词最早出现在1979年库克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会议记录显示主席Cooke指出,“委员会关注的微观经济问题开始与不受重视的宏观经济问题发生关联.出现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的演变。委员会应当合理关注宏观审慎问题及与微观审慎的关系、与委员会利益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结合上下文,Cooke以宏观审慎,探讨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贷款之间关系及处理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讨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必要性和政策制定,论证了:(1)银行业流动性监管的本质是对银行实施最优的流动性错配水平,此目标可通过数量监管和价格监管两种方式实现;(2)数量监管思路下的具体政策之一是巴塞尔协议III,而价格监管的实施则需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3)在经济繁荣期,利用巴塞尔协议III进行流动性监管是可行的,但在经济萧条期,货币政策则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7.
潘成舰 《企业导报》2012,(15):134-135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入手,从金融系统整体角度来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治理的,本文认为鉴于央行的地位和诸多先天优势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应该由央行来主导和承担。央行实施宏观审慎监管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实施货币政策;央行通过部门和政策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等方面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议各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预警系统。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亚洲开发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指标集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对国外金融危机起到良好预警作用的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中国经济体系中反映银行业内部、外部各方面风险来源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集,建立线性概率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宏观审慎监管指标集中的指标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中国监管当局宏观审慎监管预警模型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9.
正在现代经济运行中,财政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运作,已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手段之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具有同等重要性。财政政策的实施不仅作用于宏观经济,而且对银行业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引入的监管政策导向。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可以通过收入、支出和国债等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积极、有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建筑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则建筑市场需要进行监管。在构建建筑市场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可从建筑市场监管目标、政策、机构、工具方面进行入手,确定保证监管质量、提高监管效率的监管目标;制定具有有明确、动态、一致与前瞻等特点的监管政策体系;设置“监管监管者”的独立机构,并安排专门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监管人员;实行监管影响评价(RIA),对建筑市场监管效果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一定的监管衡量标准并构建建筑市场监管的流程框架,为建筑市场监管提供一定的思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是未来监管政策的发展方向,央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在"去杠杆"的任务下,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值得我们探讨.因此,本文解释了杠杆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并且结合国外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实践经验,立足于本国实际,提出了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框架的构建做出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7月10日,国家网信办联合七部委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成为全球首部针对AIGC监管的法律文件。《办法》关键要点梳理1.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办法》弱化了《征求意见稿》强调监管的基调。《办法》明确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美等国家人工智能相关法案之中根据风险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及从中暴露的出来问题,突显了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可以一直保持隐蔽性,一旦爆发,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次贷危机中可以看出,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与监控效果微弱,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才是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间的关联性日益增强,从而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幅度上升,表现形式日益复杂,破坏性越来越大.金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会在表面平静的经济体内部累积,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维护金融稳定、化解系统性风险是所有经济金融政策的共同责任.因此,各国和国际都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监管重点并加以强化,以防止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金融系统固有的顺周期性导致金融失衡的累积与释放,放大了经济的波动,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稳定,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逆周期政策机制,成为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VEC模型及互谱分析,探讨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顺周期行为现状,结果显示,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存在顺周期行为,经济繁荣时扩张信贷,衰退时惜贷,针对该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宏观审慎视角的逆周期资本监管建议,包括动态资本监管、前瞻的贷款损失拨备、全周期信用评级等。  相似文献   

16.
院工具取向的银行业监管政策研究对于全球新监管体系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数量相当有限,基本将之等同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研究,并且对政策工具的构成缺乏全面、统一的分类,对政策工具的选择、优化等问题研究不够.建议按工具的识别和分类、工具特性及其适用情境、工具选择与优化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我国这-领域的研究,为银行业监管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组织都在着力于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理念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虽然我国的金融体系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全面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是我国未来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以及维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会计和商业银行审慎监管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是报告过去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对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的影响,传递的是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审慎监管则是面向未来,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的利益为目的。资本充足监管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但是银行持续监管需要以会计信息为基础,因此监管规定要根据会计计量方法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由于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会计核算准则改变了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混合计量模式,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影响到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的核算,而2004年的资本充足管理办法对监管资本的计量是建立在2001年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当时的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监管资本应当根据会计准则的变化做出调整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监管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实现监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企业年金资产累积快速及其巨大投资规模必将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我国目前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监管的模式主要采用限量监管模式,但是国际年金监管模式的演变趋势、年金收益率的历史经验、现代投资理论以及风险防范等,都说明审慎性监管模式是较优选择。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企业年金应该正确选择投资监管模式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王俊 《经济界》2022,(6):21-27
本文基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视角,梳理了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双层多头”、以德国为主要代表的“单层多头”以及以英国为主要代表的集中单一金融管理体制,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举措,提出了宏微观审慎监管与监管机制有效协调、金融生态环境构建与监管人员素质提升、行业自律组织建设与金融消费者保护、分业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与适度分权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