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色彩浓厚,在我国“非遗”名录中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现代机械工艺及人们更加重视文化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冲击,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影响。本文基于岭南“非遗”概述及其特征分析,提出岭南“非遗”传播必须依托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传播手段,深化媒体融合,打造立体化非遗传播矩阵,同时需创新思路方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高效化和精准化传播,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支撑,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得到切实保障,应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价值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齐家务镇麒麟舞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探析当地麒麟舞非遗保护现状,从人口、文化、资金、产业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齐家务镇麒麟舞非遗保护存在传承人主体性缺失、多元文化冲击、资金来源有限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应立足于现实,通过奠定传承基础、增强文化认同,拓宽资金渠道及产业融合发展来有效保护非遗文化,实现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带手工劳动和工匠精神基因,当前已经逐渐被融入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但是劳动教育课程中却存在着“精神是精神,技能是技能”、传统技艺不能融合劳动精神等问题。技艺文化难以描述文化精神,内容文化才是引发文化精神认同和民族情感共鸣的核心要素。非遗技艺重在从“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深度转变,需要重构非遗劳动文化:从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转化;重构非遗劳动价值观:从“劳动光荣”到“劳动幸福”的劳动伦理转化;重构非遗劳动传播:从碎片化到情境化的数字化叙事转化;重构非遗劳动课程设置:从技艺传授为主到个体成长叙事为主的内容转化。  相似文献   

4.
黄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面临诸多困境,如非遗项目缺少关注、非遗产品自身优势不足、非遗传承人减少及非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应建立健全专有的传承机制,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丰富非遗项目与民众接触形式,着力培养新一代非遗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5.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文化建设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非遗事业势必需要更好地改革、发展。珠算申遗成功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未来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潜在财富,需要对非遗进行广泛传播。非遗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学术问题,关系到非遗传播未来的主体、内容和走向,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研究。文章结合在福州地区的相关实践考察活动,试图探讨高校学生在非遗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探寻未来非遗传播的主导力量和主力军,以求更好地促进我国非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作为地方人才培养、文化传承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应当承担使命,有所作为。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掘非遗文化的育人资源,将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王焯 《全国商情》2011,(4):60-62
本文从旅游人类学视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和国家旅游局将2011年确立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为背景,论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区域旅游的交互关系。非遗对区域旅游的能动性是文化发展内在需求使然,也得力于政府支持和政策倾斜,原生文化资源是现代旅游产业的优势力量。同时,旅游产业之于非遗也是争议已久喜忧参半。为此,需要促动二者的和谐共生,通过处理好原生与现代化的关系,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以文化强旅游,以旅游传文化,还要加强法律保护,避免非遗资源的变质或流失。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在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由于自然和社会等原因,非遗传承人正在逐渐减少,为了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支持。要坚持适度性、循序渐进性和对比性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实践和教师队伍等路径入手,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切实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声势浩大的非遗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个新词频频出现在我国的各类媒体上,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关注。2003年第三十二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此作出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  相似文献   

12.
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开发节事活动可以成为一条有效途径。节事活动的特性决定了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二者可以耦合的动因在于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而二者有机结合的意义在于集成多元化的保护主体,促进活性发展与动态保护。节事活动开发与"非遗"融和发展需坚持:本真性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同游客体验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读屏时代高职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丰富,但是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在信息传播、载体提供、制度建设、产品制作、队伍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议通过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构筑传播矩阵、推动融合发展、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加强队伍建设等路径,优化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深化网络文化内涵建设,彰显新时期文化育人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无锡梅里泰伯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2014年年底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功。泰伯庙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风采的至德文化内涵,通过对无锡泰伯庙会的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结合传统庙会文化在现代开发保护下的问题,提出"非遗"保护背景下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观赏植物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的形象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大众的植物科普提供了契机。通过制作一套观赏植物多媒体解说数据库系统开发及其科普应用体系构建探索,以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应用观赏植物搭建立体化的信息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6.
2000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大门开启.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下放,使得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发展.借助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立法权下放后的非遗保护立法背景、立法的时空分布、文本形式和内容差异等方面,对已经批准通过的17...  相似文献   

17.
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湘西旅游发展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文章分析了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承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现有的旅游传承和开发模式,并具体提出了湘西非遗旅游传承和开发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非遗旅游是建立在非遗资源开发基础上的文化旅游消费形式,对实现非遗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勾蓝瑶洗泥节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洗泥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冲突,并从传承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民间组织等利益主体...  相似文献   

19.
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广西电视媒体,作为中国政府与东盟国家信息交流“中介”,在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与地域形象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人才队伍专业性、传播内容策划性、传播信息本土化以及资源整合、受众分析等方面的欠缺。建议开展交流合作,充实人才队伍;以文化战略整合优化传播内容;实现节目制作播出本土化;做好受众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与原生态相异的"衍生态"并依此重获了生命力。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态"衍生之源,与其公共文化属性传播不无相关。以公共文化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源生的意义由解码过程决定,由于该解码环节发生于接受者对文化原义部分认同、部分对抗的协商立场中,最终产生的将是一种经过修整的意义。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由传播后发生意义变迁进而产生"衍生态"成为了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