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与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品牌的影响力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棘手问题。资金、渠道和品牌内涵是阻碍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困难。笔者试图通过对成功企业小米公司的研究,解析其成功关键的“小米模式”,探讨其对广大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曲明慧  郭鹏 《价值工程》2011,30(35):113-114
首先论述了天津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其次分析了天津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区域资源优势;再次剖析了天津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天津文化产业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加强知名品牌宣传;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关注市场需求导向,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完善产业创新机制,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基于产业集群的福建区域品牌建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鹏洲 《价值工程》2009,28(5):15-17
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对区域经济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品牌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当前在区域品牌的建设中仍存在种种的问题与缺陷。文中结合对福建省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区域品牌的建设展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4,(12):84-88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它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和兴衰成败;旅游是文化价值表现的重要载体,旅游文化的发展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方式也由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为体验旅游。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优势,打造地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推动区域内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吉林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旅游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旅游文化品牌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3,(8):151-154
区域品牌的要素包括区域特征、品牌内涵和视觉标识等,区域品牌代表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作用。宁波区域品牌建设与发展具有产业优势强大、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明显等特征。但是,宁波市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如品牌的共同核心要素不显著、与其他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加强宁波市区域品牌建设必须从品牌培育环节、推广环节和保护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集群升级的区域品牌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历程,区域品牌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品牌俱乐部型"、"市场自发演化型"、"政府政策主导型"三种,每种路径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但是要发展好区域品牌给予其持续的发展动力,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制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即对内要建立良好的产业集群内部合作竞争机制,对外要完善区域品牌发展的创新、服务、技术和政府支持等环境。  相似文献   

7.
基于品牌社区与品牌关系理论,以小米社区对社区成员产生影响的过程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了虚拟品牌社区对品牌关系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解释了小米社区如何促进成员产生认同,推动成员互动,进行高效传播,提高成员体验,最终实现并维护了良好的品牌关系质量.该研究对提高品牌关系质量、阐释虚拟品牌社区对消费者作用机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品牌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的生命。成功的品牌无疑是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优势的体现。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积极建设"以人为本,追求闽铝品质、环境和谐完美"的品牌文化,坚持以文化孕育品牌内涵,让文化和品牌一脉相承,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9.
品牌建设和区域文化建设,是湘鄂皖赣联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湘鄂皖赣四省最具价值品牌的个性进行测量分析后,发现四省品牌个性总体上具有"仁智并举、传承创新、健康乐观"的特征。湖北品牌"融洽乐天",湖南品牌"霸蛮乐呵",安徽品牌"张扬自如",江西品牌"仁义节气",都有其区域文化渊源,且各省品牌个性具有突出的区域文化特征。四省在品牌个性塑造和地域文化建设中要避免陷入"中不溜"的境地,实现地域文化与品牌个性的积极共振。  相似文献   

10.
张晶 《企业研究》2007,(12):28-29
品牌文化是品牌生命力长存的内在要素.品牌建设要以品牌文化建设为灵魂。从世界知名品牌的成功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品牌的百年不衰都因其将自身的品牌与其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宁夏的葡萄酒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品牌文化建设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宁夏葡萄酒品牌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着眼于法国品牌文化建设的成功.来探索宁夏葡萄酒品牌文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对文山三七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品牌的内涵决定了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决定着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主导产业、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密切联系,区域品牌形成中各行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本文以文山三七地域品牌建设为例,确立了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区域品牌的分析框架,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韦光  左停 《经济界》2006,(2):90-96
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的区域品牌建设进行SWOT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地理标志的战略选择,最终认为应该利用集群的优势以品牌共享和品牌联营的战略模式来推动集群和品牌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同时,还需要政府投资集群产业的制度安排,以保证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进入了品牌时代,建筑企业品牌经营更凸显其重要性。针对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品牌建设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品牌经营战略意识、在品牌认识上存在着误区、品牌经营缺乏战略规划等,要更新观念,重视品牌建设;做好品牌建设规划工作;以质量铸就品牌;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品牌建设;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及提高建筑企业品牌运营水平等,才能推动企业品牌经营策略的实现,并最终形成建筑企业的优秀和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14.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国内消费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而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自主品牌建设目前还存在驰名世界的自主品牌相对较少,经济实力与品牌实力不对等;出口贸易仍以贴牌为主,"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地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自主品牌价值和科技含量偏低、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企业资源相对欠缺和核心能力不强;自主品牌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等困境与障碍。新时代下我国自主品牌建设要牢固树立品牌的质量、创新、文化意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的积极作用,建设"品牌强国",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营,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坚守品牌建设。一个成熟品牌,无疑是企业一笔巨大的隐形资产。因为,品牌维系着一家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是企业得已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品牌所具有的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力,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和谐企业与和谐社会的一个积极因素。本期介绍的上海熊猫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建设,就是中国民族品牌  相似文献   

17.
区域品牌具有集聚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区域品牌的建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景德镇学”及其构成体系与研究范畴入手,研判“景德镇学”的构建对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的影响,旨在以学科建设视野来探讨景德镇陶瓷区域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发绣艺术是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手工技艺。本文在对东台发绣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构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区域品牌的必要性,探讨了"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构建区域品牌的主体及发展机制,提出了"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建设区域品牌的路径,并建议政府、协会、企业共同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9.
甘肃特有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造就了甘肃土特产品业特有的品牌个性,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甘肃土特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甘肃土特产品品牌建设的合理建议,以实现土特产品牌对区域特色经济振兴的成功牵引。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世纪,城市的品牌化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洛阳作为河南第二大城市,地位特殊,位置重要,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但在发展中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文化内涵等.针对这些问题,洛阳市应对其城市品牌进行正确定位,加强文化内涵的建设,为城市品牌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提升洛阳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带动洛阳市产品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