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瑜  王顺寿 《中国农史》1993,12(1):40-45
1991年底作者在扬州发现了清代前期康、乾、嘉三朝安徽休宁县的土地税票13张,这些票据从名称上看有七种之多,但基本上只有《收税票》和《佥业票》两类,前者是土地产权转移时同时转移纳税义务的凭证,后者是清丈土地时发给业主的产权凭证。这些都是县以下都图发给基层的官文书,过去往往不为收藏家所重视。不易见到,此次发现对于研究清代前期的土地法规、田赋制度是最直接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施由明 《中国农史》2015,(2):104-110,13
清代朝廷对乡村社会推行乡约加保甲的治理策略。史料记载表明,清代江西的地方官员切实执行了朝廷的乡村治理方略,在乡村强力推行乡约、保甲与族正制。清代江西的乡绅们积极配合地方官员,在乡村设立族正制,并积极主动将康熙皇帝的《上谕十六条》、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的核心思想,具体化为家训、族规等的具体条规,以约束、化导、塑造族人。  相似文献   

3.
卞利 《中国农史》1998,17(3):47-55
押租制是封建租佃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产生于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得到急剧发展。作为押租制发展的典型地区,江西赣南地区,其押租制在清代前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闽、广客佃的大量涌入,为赣南押租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作者以赣南地区为个案,详细剖析了押租制在清代前期赣南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以及押租制对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与影响。针对学术界或肯定或否定押租制的作用,作者指出,对押租制这样一种新型的租佃制度,既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也要承认其积极作用,不能因噎废食。它对佃农的剥削引起了广大佃农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它和高利贷相结合,这无疑是消极的、反动的;而押租制对永佃权的促进,对田皮即土地使用权和田骨即土地所有权的分离与瓦解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无疑又是积极的进步的。  相似文献   

4.
李卫东  昌庆钟  饶武元 《中国农史》2001,20(4):50-54,14
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种植较之明代有了较大发展,其范围遍及全省各地,其规模也日益扩大,出现了一批经济作物专业种植者,且成为不少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但总体来看,由于粮食生产水平有限,致使经济作物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依然是清代江西经济的主体,封建的生产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施由明 《中国农史》2022,(6):126-133
宋代以来,江西的诉讼之风一直较为盛行。清代时,江西的诉讼案呈现宗族化倾向,而且新的特点是借助宗族公产为诉讼的资金,结果加剧了清代江西的诉讼之风。江西地方政府和作为地方势力的宗族都曾采取过一些措施遏制这类风气,且起过一定作用,但诉讼之风依然日益严重。虽然如此,宗族之情对清代江西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过重要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对照当今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引导农村宗族活动,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西在康熙年间始有番薯记载,是由闽粤流民引种而至。由于番薯的代粮优势,乾隆年间江西屡兴劝种活动。然而并非主要由于劝种因素,番薯在江西的推广成效颇佳,乾隆年间已经广泛分布在江西山区。及至晚清,是番薯的大规模种植阶段,至迟在19世纪中期在全省推广完成,奠定了番薯作为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的地位。江西亦与闽、浙、粤一道共同构成东南番薯集中产区。  相似文献   

7.
清代江西农村社会溺女之风很盛,同时,宗族势力强盛。但面对溺女这样的不良习俗,宗族并没有采取强硬措施加以禁止,只有一些宗族在族规中用劝诫性语言禁溺女,一些宗族设立育婴会支持抚育女婴,一些乡绅捐助本族或本乡的育婴会等。宗族对溺女之风的应对之所以不强硬,因为国家没有制定严厉的法律去惩治溺女行为,地方官员也只是用诗文劝诫或发布溺女禁条,作用不明显。所以,整个清代直至民国时期,江西溺女之风强盛。  相似文献   

8.
《农村工作通讯》2005,(12):51-51
到今年10月底,江西省已有5000多名农村义务价格监督员,价格监督网络成为农民利益的保护神。一张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已经在江西省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9.
整洁的票币形象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形象也代表我们国家的形象。无论是在社会日常消费的流通过程中,还是在国际间兑换支付过程中,干净整洁的人民币对我国形象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试从北京票币整洁度调查入手,通过分析北京地区人民币整洁度不高的原因,对如何加强北京地区票币整洁度管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645年,一票之差让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为国民议会的护国公,掌管英国。 1649年,一票之差将大不列颠国王查理一世送上绞刑架。 1776年,一票之差决定英文为美国国语,德语自此衰落。 1850年,一票之差决定俄勒冈州为美国一个州。 1868年,一票之差让美国第17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保住了总统宝座,而未被弹劾下台。  相似文献   

11.
清代苏浙皖蝗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闵宗殿 《中国农史》2004,23(2):55-62
文章根据苏浙皖三省198种方志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清代的蝗灾情况,纠正了《清史稿》和《清实录》中记载的不足,讨论了文献上关于清代苏浙皖的蝗灾记载、蝗灾分布和特点以及三省的治蝗措施等问题。文末附有作者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清代云南的禁伐碑刻为主要研究样本,探讨其呈现的禁伐缘由、所应对的生态及社会环境问题,分析其指示的环境信息,进而反思其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问题。文章认为:碑文中所呈现的禁伐缘由主要有三,一是风水观念,二是保护水土资源,三是管理林木资源;而刻碑立石所应对的生态及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问题、观念变迁、利益纠纷以及秩序管理等。禁伐碑刻各自应对的问题迥异,承载的历史环境信息各不相同,其历史环境指示意义便迥然不同,在环境史研究中当审慎甄别。禁伐碑刻的内涵是禁止盗伐,而非禁止开发,其指向是资源管理秩序,有些在主观上甚至客观上并不一定具有保护环境的取向,因此其环保的价值也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四川粮食亩产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邦君 《中国农史》2005,24(3):59-69
四川是全国著名的稻作区之一,清代四川粮食平均亩产约为222.58千克/市亩,平均每个成年农业劳动力一年约可生产原粮1423千克,可养活连其自身在内的4口人。18世纪中期,四川一个普通农民全年所得,大约表现为银13.04两,或钱10400余文。清代四川农民以“过密化”为代价,使粮食总产大幅度增长,而清末粮食亩产急剧下滑,折射出重大的社会危机。当时四川余粮、粮食消费、农村基本生活情况,与粮食亩产、劳动生产率紧密相关,并为后两者的合理估测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4.
残缺票币的兑换人民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票面损伤和残缺,不宜继续流通使用,可由银行收回。人民银行根据票币残缺损伤情况,分全额兑换、照票面数额半额兑换和不予兑换三种情况。一、凡票面残缺不超过五分之一,其余部分的图案、文字能照原样连接者;或者票面污损、熏焦、...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它包括了食品制造、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和造纸行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 ,也是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一直就是江西的传统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江西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但要实现江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要有更快的发展 ,把江西的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一、江西农产品加工业落后的现状江西是农业大省 ,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 ,发展优势明显 ,但与这种优势地位不相称的是江西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落后。表…  相似文献   

16.
江西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是江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江西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概况与存在的相应问题。在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江西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成都地票模式及其政策变迁为统筹城乡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为全国创新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提供了有效参考。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法研究成都地票由"持证准入"到"持证准用"政策变迁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地票制度的相关建议。研究认为,"持证准用"取消了"持证准入"规定的拿地的"地票"前置条件,能够有效地抑制高价指标,保证土地价格和市场的稳定。同时,地票模式从"持证准入"到"持证准用"的变迁是中央政府防止地方政府通过地票模式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提前实现城郊土地收益和急速推进城市化的结果。而政策变迁反映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票交易制度的可持续设计作为支撑,统筹规划城市发展速度及规模。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治蝗管理机制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完备的:治蝗制度的完善、治蝗组织体系的健全、治蝗人员的积极协调,在治蝗管理上体现了由下而上层层负责的思想。清代的管理机制在清前期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在后期,社会动荡,法令法规如一纸空文,治蝗管理机制失去发挥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20.
文献编辑与蚕桑实践是清初蚕桑知识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讨论了这一时期来源不同的蚕桑知识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知识表达以及传播路径。实学思想、人口压力、经济利益、政治理想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清初蚕桑知识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动因;不同层面的蚕桑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相互转化;直接来自生产实践的蚕桑知识往往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