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益衡量是民法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民法解释理论和民事审判实务的发展。多变的社会情势、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的共存与冲突及法治类型的转变,是利益衡量产生的深刻根源。但是,利益概念的宽泛性、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结论正当性基础的模糊性及权衡考量与法学思维定位的偏离又使其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我们认为,利益衡量并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或自足的法学方法,但其于司法实践中法官法权感的形成及审判效率与判决合理性的提高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2.
鹿畅 《财经界(学术)》2013,(36):266-266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两级分化日益加剧,无论是从一个国家的立法体系还是法律体系着眼,都把保护及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放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位置。社会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要由社会法来解决。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社会法学的性质和范畴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解说 “企业社会责任”是近年来频繁出现于法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术语,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某一事项为社会主流所希望后,该企业决策机构便应放弃营利意图,以使其行为符合大众对企业的期待。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所负有的维护和增强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相似文献   

4.
王琦 《中国物价》2012,(5):73-75
本文汇总了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解框架,即企业经营活动的外部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法学理论中的受托关系视角和社会学研究的社会契约视角,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不同责任关系的具体表现,而管理学视角下的"行善赚钱"理论则是从企业运营角度出发的理解。这一综合视角的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并为应用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帮助利益相关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有关行为。从经济学来说,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提升信息传达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管理学来说,企业社会能够整合外部价值链和内部资源。而从法学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有必要性,又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以社会需求作为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揭示了法学教育生存的意义和市场竞争的真谛。基于社会需求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法制建设和全球经济、教育发展趋势的坐标,以注重特色的非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法学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如今,法学本科教育仍然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时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法学本科教育并不乐观,存在着重视职业教育而忽视基本理论的探讨与研究、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术缺失、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应加强本科阶段的法学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进行开设相关课程、改革法学本科学制年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姜方毅  王立颖 《商》2014,(39):225-225
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带来了法学界一场大论争,皆因其在书中开篇就居高临下、甚至可谓是有些狂妄地对中国法学自中国改革开放至成书(2004年)这段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所下评价:“这是一个没有中国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①。纵然,邓也承认中国法学在这二十年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为什么对中国法学的前景有这样不乐观的评价?他将这归因于“现代化范式”作用。邓提出当代中国法学者在论及中国法学发展方向时是以西方现代社会为蓝本所确立的,并且这种宏图是未经批判和雕琢的,是不够贴合中国实际国情的。  相似文献   

9.
李利辉  孙凤英 《商业研究》2005,(12):150-151
现代公司组合主体的多元性必然导致公司权力与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并可能降低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并对现代公司各主体之间分配权力与利益实现制衡其最有效途径是建立“高效优质”的法人治理结构。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法学与经济学共同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分别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角度对其理论基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两级分化日益加剧,无论是从一个国家的立法体系还是法律体系着眼,都把保护及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放到了越来越显著的位置。社会法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产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要由社会法来解决。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社会法学的性质和范畴做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郑迪予 《致富时代》2011,(12):140-140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该文从法学视角探究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法律性质的分析,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郑钧蔚  雷凡毫 《商》2014,(39):57-57
社会治理以兼顾绝大多数人利益为基础,具备完善的利益表达和博弈机制,最终实现不同利益的有机整合。这是因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就是不同利益群体,他们是不同利益群体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结成的组织体系。特别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不同社会治理主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实施中来,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因此社会治理是一个充满了协商、沟通、协调的利益博弈和整合过程,在社会治理主体间达成共识,最终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  相似文献   

13.
李思川  周宝金 《商》2013,(4):169-169
法学研究方法是法学方法论的基础,通过总结法学研究方法,介绍并梳理价值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法学研究方法的目标是发现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4.
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和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及调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允许法学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后,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挑战,法学教育已经无法回避司法考试这个大背景。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没有本质的对立关系,司法考试并不会影响法学教育,而是如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的变迁将二者的关系置于了矛盾之中。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其实是相辅相成并互为促进的,若想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对彼此进行改变,构建以法律基础知识和社会需要并重为导向的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深厚法学修养与高素质法律人才倍出的司法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利益的特征和对社会利益维护的特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的独特的调整模式,即经济法为实现维护社会利益的目标,应当建立起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社会中间层主体维护、个人权利保障的三重调整模式,以确保对社会利益的保护。这一独特的调整模式也是经济法的不同于传统公法、私法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民法学是做为法学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法学培养目标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将公民教育蕴含在职业教育中。民法的教学目标是:以民法方法论学习为中心,以民法规则为对象,以民法思维为主导,以依法解决纠纷为目的,培养对现代法治社会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公民,造就大批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张俐  刘金堂 《商》2013,(12):248-248
法学,是一门庞大而又精细的学科,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法学大家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够抓住其精髓。由于历史的原因,各个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法学,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派别,犹如我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其中的社会法学派则是其中的一派。本文重点从各国社会法学派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着手,探究欧洲和美洲两大支派的发展过程,最终从国外的代表思想和立法例中总结出了社会法学派对我国现代法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孟佳萍 《消费导刊》2009,(6):140-140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与现代法学,探讨我国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在面对民意、民生等问题时,如何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实现司法公正与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有效保障。试图论述以人为本理念对于司法公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晋龙涛 《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9):141-142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而法律工作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从事法律职业需经法学教育,所以法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顶级法学院所在高校、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现在公办法学教育不理想等情况看,我国现在民办高校法学教育应该也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公办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