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制造由一代代中国企业发展成为中国国家品牌的形象,然而在中国制造的背后,面临的是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自主创新的不足、贸易摩擦争端的增长等诸多压力。中集集团通过在战略转型、资源整合和组织能力上的转型升级,成功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商业模式创新为传统制造企业走向中国创造提供了借鉴经验,并激发起传统制造企业对自身商业模式的重新审视,并创新出企业自身的商业逻辑。  相似文献   

2.
张恒梅 《现代商业》2014,(30):55-56
本文从价值创新对"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旨在对河南部分制造企业通过价值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案例分析基础上为其他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定价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研究以指导实践。在简要回顾国内外人力资本定价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践进行了统计分析,目的在于识别中国航空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定价实施现状及薄弱环节,从而为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开展人力资本定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听惯了"中国制造",我们是否知道还有"为中国制造"?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产阶级的涌现,现在出现了一种"为中国制造"的现象,许多外国企业为在中国"吸金",使出各路招数,研究中国市场,剖析国民心理,开发迎合消费者的产品,可谓用心良苦,当然企业这种开发定制产品的模式本身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OEM—ODM—OBM是“中国制造”的最理想的升级路线,从“橄榄型”企业转变为“哑铃型”企业标志着中国制造企业的成熟与成功。  相似文献   

6.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得到全球共识,“坐四望三”的贸易大国地位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有上百种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据世界首位,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哪家中国企业生产,也说不清是哪个品牌产品和品牌制造商,更没有人会说是中国主宰了世界制造业,充其量中国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如果说日本制造取代欧美制造是靠“制造 品牌”成功的,那么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更多的只是“制造”而没有“品牌”,中国制造的OEM实际上就是洋品牌为中国制造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而中国企业还大多安心于这样一个制造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7.
生产方式     
在“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创造”这场热火朝天的讨论中,一项最重要的环节却已被大家有意无意的忽略,这就是“制造”一词本身。中国制造企业几乎群体性地遗忘了它们当中的很多企业原本就是为制造而来的,也群体性地忽略了生产方式本身也应该是讨论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8.
近阶段"中国制造"遭遇一系列危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纷纷做出回应,用事实和数据为中国制造正名。中国制造频频遭遇质疑,虽源自于个别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但是却唤起了许多中国企业对产品质量、品牌形象的重视。就此,记者采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凸显三大软肋。以企业为主体,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个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0.
言论     
《中国对外贸易》2010,(1):10-10
“企业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希望企业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不断提高研发水平,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绝大部分的线上企业可以说是消费产品和服务企业,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企业原来是中国制造,现在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消费。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正在全球整合产业,包括整合中国国内企业和产业。如果说中国制造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企业、足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要是在中国进行制造的,部把它说成是中国制造。那么,把中国变成庞大的制造业大国,是非常容易的。 记者特以“不要把中国制造变成外国人在中国的制造”为题,采访了两位资深的专业人士,看看他们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沈南鹏 《商界》2010,(4):20-20
绝大部分的线上企业可以说是消费产品和服务企业,非常有趣的是很多企业原来是中国制造,现在从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消费。  相似文献   

14.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构想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中国也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十年规划。这是中国制造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极好契机。中国企业怎样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从企业战略调整的角度,并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论述"工业4.0"对中国制造企业带来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发电设备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凭借价格和交货期等方面的优势,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对印度本土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冲击。印度政府为保护当地企业,不断设置障碍限制进口发电设备,这对中国发电制造企业的印度市场开发工作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印度发电设备行业有关情况,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两方面,寻求解决印度发电设备市场开发困境的一些办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品牌建设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小红 《商场现代化》2006,(7Z):113-113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面临诸多尴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凸显三大软肋。以企业为主体,本文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三个路弪依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分析现代企业两个重要功能,即加工与制造、设计与想象之间的区别,研究中国加工、中国制造、中国设计和中国想象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政府与企业应努力把目前的中国加工和制造水平提升到中国设计和想象水平,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获得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成本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成本是汽车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短板.在阐述相关研究背景和国外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高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只有中国制造企业找寻到卓越制造的方向,和政府一起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世界合作,实现中国制造的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20.
《进出口经理人》2010,(6):10-10
当中国出口企业在为国际市场定价权大伤脑筋之时,德国制造和意大利制造却能比其他国家同类产品高出几个价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