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宜昌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长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滞涨现象,存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例不断下降。金融机构存差扩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存差的产生具有客观性,存差的扩大具有规律性,存差与地区生产总值存在正相关关系。信贷投放总量的增大促使存差扩大,优良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会引致存差扩大。这就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地区性存差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存差的出现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叶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57-1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M2/GDP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05年的1.98,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于M2/GDP比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通过分析发现,是我国的经济的货币化、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金融机构结构不合理、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迫使人们偏好储蓄,而且储蓄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业机构、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等原因导致M2与GDP比率偏高。而且,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持续。  相似文献   

3.
近十几年,中国的M2/GDP水平持续攀升,且无明显减缓的迹象。该文从收入分配差距角度解析我国M2/GDP畸高的现象。经过研究发现,收入差距增大从消费角度和超额货币供给两个方面影响着M2/GDP比率,收入差距拉大的确是导致高M2/GDP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前银行"存差"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国峰 《财贸经济》2002,(10):33-35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明显成效,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央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底,广义货币M2余额15.8万亿元,狭义货币余额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和12.7%,比实质经济增长和物价增长之和约高4~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是适应的.但同时,随着商业银行货款增速的减缓,银行的"存差"也不断扩大,年底各商业银行存款余额11.1万亿元,贷款余额8.1万亿元,存贷比为72.8%,比上年同期降低1.7个百分点,存差3万亿元.在怎样看待商业银行存差问题上,普遍的分析认为:商业银行存差增大是存款资金运用多元化的结果,以2001年10月份为例,当时普遍认为,10月底商业银行用于购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资金为1.48万亿元,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金为6384亿元,当月的存差除此两项外还有6810亿元,这部分资金一部分可用于贷款和购买国债,另一部分仍需留作超额储备.  相似文献   

5.
王聪  邱隆敏 《江苏商论》2004,(5):152-154
近年来我国存差增长速度及规模不断增大,成为学术界和决策层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机制、我国现在所处的具体经济发展阶段、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及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存差扩大既是我国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成就的反映;同时又是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压力和动力,是向高水平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改革。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的高货币化日益明显的现象,本文从货币分析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1978年至2009年的数据对中国高货币现象进行分析及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的国内信贷规模与外汇储备水平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并不断完善现行的汇率体制改革,从而促使货币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首次出现存差开始,存差就一直备受关注,不少学者把存差大小作为储蓄增长相对过快,信贷增长相对不足,资金闲置和使用效率低的反映。今年4月,我国的存差历史性的突破了10万亿元的大关,不少学者更进一步把存差的激增归纳成为金融对地区经济增长支持不足。本文从宏观角度入手,力争找出近年来我国存差不断增大的主要原因,为提出解决存差增长过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影子银行体系近年来喷涌式发展,凸显出我国资金面比较紧张的局面,但是根据经济杠杆M2/GDP来看,2010年达到1.8,说明我国市场上流动性很充足,出现了金融结构性扭曲现象。M2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依据,其统计失真使得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上货币供求关系,更不能真实反映M2/GDP与CPI之间的矛盾,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影响的原因、后果分析,试图解释上述两个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旭 《商业会计》2008,(8):39-40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现状存差是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反之,金融机构贷款大于存款的差额,称为贷差。1995年以前,我国金融体系一直表现为贷差,从1995年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存差,并且数额迅速扩大。1999年突破1万亿元,以后以每年1万亿元的速度递增。截至200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5万亿元,存差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M2/GDP作为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一个显著变量,研究其作用机理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基于股票市场角度,从M2到GDP的传导机制出发,分析了M2/GDP影响银行体系脆弱性的作用机理,指出传导机制的不畅通造成该比率过高,进而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后,针对这个分析结论,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改善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章丽萍 《商业时代》2005,(27):67-67
本文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入手,剖析了我国银行巨额存差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指出只有国家、银行、企业、居民多方协作,提高我国储蓄-投资转换效率,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20多年来我国货币化比重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中国的金融深化并未如货币化指标所显示的那样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以及监管当局的关注。存差扩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存差过大势必对经济发展不利。通过从多方面揭示我国金融机构存差扩大的原因,辩证地分析了其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货币流动性用M1与M2的比例来表示,它反映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的的比例。本文主要分析近二十几年来我国货币流动性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波动,以及影响货币流动性变化的因素,并对如何稳定货币流动性提出了简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广义货币供给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之间的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选取1990到2011年22年的数据,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利用计量经济学的ADF检验测算变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及其平稳性特征,采用D-W检验方法来检验自相关性,利用LS最小二乘法测算货币与产出的线性关系,以及货币变量在多大程度上是引发产出变化的原因,并用模型进行合理的预测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汪颖 《致富时代》2011,(6):21-21,27
口汪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摘要:货币化率即M2/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的货币化率不断上升。该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探讨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外汇占款确实对货币化率有正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游离在货币当局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是经济稳定运行的潜在风险因素。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尚不成熟,但已经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图分析其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货币量的影响,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方面分别考察经济因素变化对M2/GDP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