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复仇一直是许多文学文本关注的主题,从埃斯库罗斯到爱伦坡,从塞内加到普拉斯,这一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由于人类之间经常性的杀戮以及互相伤害,渴望复仇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中。16世纪的英国,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这样主题的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伊丽莎白时代,复仇剧占据了中心位置,当时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对这一主题有所涉及。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中描写复仇的情节很多,而且表现出色,但其晚期作品《暴风雨》,题材有所改变——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复仇喜剧。《暴风雨》一剧的主角普洛斯彼罗在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影响下,改变了原来报复的想法,而转为宽恕,从而体现了莎翁在后期对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全新理解。  相似文献   

2.
《伤逝》一直被认为是最难阐释的鲁迅小说文本,这跟他1925年前后的思想转化有关。虽然他仍坚持着韧性的生命哲学,但青年的沉沦和伤害也使他对长期坚守的进化论产生了怀疑,对寄予希望的青年甚至产生了复仇的冲动。从阿随的命名和结局可以看到涓生和子君之间的人性隔膜和他们爱情悲剧的内因——隔膜中的复仇。对于人与人之间永不停息的复仇,鲁迅借涓生和子君的形象表达了深深的忏悔。  相似文献   

3.
复仇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法理所取代的复仇行为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为中国法理奠基的唐朝,正处于礼法冲突的转折期,是否允许复仇表现的尤为突出,礼与法的矛盾冲突时刻左右着立法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上侵权行为法替代复仇,被认为是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但是复仇作为一种人的本能,是无法被从根本上克服的,尤其是把侵害行为放在私法的范畴进行解决.因此侵权行为法应该尽可能地从制度上抑制,而不是去彻底消除复仇.而侵权行为法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点应该是保护受害人,以确保与行为人在侵害行为事实上处于优势地位之间保持均衡.  相似文献   

5.
《押沙龙,押沙龙》是作为福克纳"迄今为止一个美国人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们倍受关注,本文试从复仇与毁灭这一主题探讨《押沙龙,押沙龙》中三位男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小说《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它揭露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的悲惨遭遇,以独特的主题反映了一个鬼魂复仇与寻求母爱的历程,表达了美国黑人深厚的母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宽容是人们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品质,也是建设和谐、民主社会,直面价值多元的需要。宽容意识的形成、对宽容误解的消除以及宽容边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教育。宽容教育成为多元社会的新主题,它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人的宽容品质,包括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公正意识以及全球视野与胸怀。  相似文献   

8.
鲁迅和汪曾祺以个体的自主思考摆脱了“复仇”这一既定化范式的统摄,并在寻找中为“复仇”这一范式注入了新的化资质。他们个体化的化反思为全球化时代中国自主的化认同提供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当代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作家作品比较,论述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对“五·四”以来现代女性文学的明显的现代发展衍进轨迹:承袭——拓展——超越。即由传统婚姻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到哲学主题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从文学角度而言,宗教宽容理论对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艾凡赫》为例,受到宗教宽容理论影响的司各特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教会群体对教徒的宽容、部分基督徒对犹太教徒的宗教宽容和犹太教徒对基督徒的宽容,佐证了这个时期的小说反映了宗教宽容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客观描述的方法介绍了"生态与美国文学"文库。以"文学与自然"为主题的文库由自然文学、生态批评、超验主义文学和相关重要学术期刊等构成。文库将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中,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宽容的现代涵义意味着“承认他者”。在现代社会,民主与宪政是宽容实现的制度性基础,宽容由此构成了民主与宪政的内在精神。以宽容概念切入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与宪政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合法性为研究路径,考察了侵权行为解决机制的历史发展。揭示了由复仇、习惯法、官僚法最终到权利法的演进历程,并分别论证了各自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尊重是现代社会中人和人交往过程中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尊重学生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守的基本师德要求,也是制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意味着教师不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要使尊重学生的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学会低下身子倾听学生,学会赞赏学生,学会宽容学生,并且能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待。  相似文献   

16.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描述了西方从中世纪末经由古典时期到现代社会的惩罚史变迁,并揭示出权力对人无处不在的规训。论文结合三部文学和影视作品,对规训与惩罚的理论背景、内在逻辑与福柯的解决之道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提出"爱"对规训、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反抗与救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出发,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三种伦理关系层面,探讨《觉醒》中展示的伦理道德内容,从中发现作者凯特·肖班的伦理思想及道德准则,以期对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是当代一位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在对西方社会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他创建了深刻的理论.在其符号学的基础上,他消解了传统的社会,确立了符号的垄断,并探索突围"符号之国"的方法和路径;他解构了"宏大",模糊了二元对立的界限,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影.鲍德里亚在客体的"水晶复仇"中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住,以对人类命运、对社会发展的强烈的责任感考察了现代人在消费社会中生存的危机并由此陷入了虚无主义和悲观的技术决定论.本文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的研究出发,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运作机制,揭示了人被异化的状态,并对鲍德里亚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荣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对人类精神、历史和命运等重大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忧虑。《第五个孩子》是莱辛后期创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幸福家庭因为“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而走向破裂的故事。本文试图运用文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从海蕊伦理身份的变化分析其所处的伦理两难的困境,并通过解析其伦理选择以及伦理救赎等方面去探讨她内心的道德情感和家庭伦理困惑。旨在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的淡漠、交流的障碍都可能打破原本和谐的伦理环境,改变人物的命运,造成家庭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张秉让刘潇滨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为主题,从个体视角审视社会,围绕和谐道德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就人与道德、个体道德的发生与发展、个体道德实践、个体与社会的道德协调、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道德与人生观、道德与成才诸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