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储蓄的增长是建立在社会安定、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  相似文献   

2.
<正> 魏杰同志在《论储蓄政策的内容》(《经济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一些人对“储蓄率的提高和储蓄存量的增长心存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提出“我们应该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储蓄总量增长政策,从各方面保证储蓄率的稳定提高”。我认为此论有失偏颇。在我看来,储蓄总量“最大限度”地增长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事。因此,无条件地选择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增长的政策是不适宜的。本文重点研究与居民储蓄有关的问题,对企业和政府储蓄存而不论。第一,由“虚幻货币”增加的储蓄存款虽然缓解了现期通货膨胀,但却构成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一旦出笼,通货膨胀马上会由隐性变为显性,严重冲击市场。所谓“虚幻货币”是指那些缺乏物质担保已经大大贬值的货币。近年来我国大量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已经具有这  相似文献   

3.
陈晓莉 《经济师》2005,(5):77-79
目前出现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储蓄过量漏损”,是指收入过多转化为储蓄而又不能被投资所吸纳的状态,它影响投资的有效需求、加剧金融风险、导致通货膨胀,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体制转轨背景下“储蓄过量漏损”问题的成因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深化改革、消除金融风险、实施“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健全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立宏 《经济师》1994,(7):19-21
试论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张立宏当人们在为14746亿元储蓄业绩而津津乐道之时,似乎健忘了储蓄“笼中虎”的肆放压力。其实通货膨胀这个引起储蓄挤兑的幽灵时刻在缠扰着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6年时间内,我国银行就经历了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两次储蓄挤...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紧缩,能遏制通货膨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缩,能遏制通货膨胀吗?──与“压低经济增长速度以抑制通货膨胀”政策思路的商榷曹阳一、经济“过热”,谁“过热”?1.通货膨胀起因于经济过热,这似乎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然而,什么是经济“过热”?怎样确定“过”与”不过”?进一步,从更深层次分析,究竟...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债务风险”的三维框架下,系统分析了当前及未来五年美国的宏观经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老龄化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到来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经济将处于低迷增长的态势。二是美国的总需求并不强劲、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再加上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框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动,因而美国不会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将处于温和通货膨胀状态。三是美国家庭部门债务风险明显缓解,不过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债务仍在攀升,从而使得美国的整体债务率处于缓慢上升的态势。总体来看,美国经济不会陷入鲁比尼所说的“滞胀性债务危机”,而是处于“经济低迷增长+温和通货膨胀+债务缓升”的亚健康格局。在此局面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美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不止是短期经济波动,还包括长期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稳定政策只能对经济进行短期逆周期调节,对于长期增长和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则难以奏效。稳定政策、增长政策、结构政策“三策合一”的宏观调控新思路有助于更好地帮助美国摆脱“经济低迷增长+温和通货膨胀+债务缓升”的不利格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总储蓄函数、投资函数以及经济增长模型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美国弗莱教授有关静态经济中的金融发展模型;并结合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在通货膨胀政策和金融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9.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健 《财经科学》2012,(9):95-101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刘易斯转折点”来临后,普通劳动力工资和农产品价格将呈现上涨的趋势.那么其与“刘易斯转折点”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否也与此有必然的联系?理解通货膨胀的根源,对于把握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制定通货膨胀治理政策乃至其他相关政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本文对这些相关问题作分析,得出我国“刘易斯转折点”与通货膨胀在实际经济中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作为“刘易斯转折点”中的通货膨胀现象仍须引起重视,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刘易斯转折点”中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时期的税收效应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福仁 《财经科学》2006,(4):104-110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一旦通货膨胀发生,它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政府税收产生多重效应,使政府的所得课税、产品课税、储蓄课税等,都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导致税收分配格局的改变.当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必须调整相应的税收政策,消除通货膨胀对税收的影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储蓄行为(包括新增储蓄和提取储蓄)的影响能力可以由“储蓄利率弹性”来反映和衡量,并体现在净储蓄量的变动之中。文章从净储蓄量的变化量与利率的变化量的层次上,引入数学中的偏导概念来考察储蓄利率弹性。目前由于我国市场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储蓄利率弹性必然很低。回归分析表明,收入与通货膨胀是决定和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主要取向之一的“以降息来大幅度降低居民储蓄,拉动有效需求”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且事与愿违,居民储蓄仍以每年上万亿元的速度增长着,储蓄连年大幅度增长有着它深刻的内部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拟从居民的社会心态、生活观念、心理因素等经济因素方面,对居民的储蓄行为和储蓄方式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黄志凌 《当代经济科学》1991,13(4):26-32,19
一国经济发的核心问题是资金形成问题,而研究资金形成理论的关键是怎样正确认识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条件决定论;指出了储蓄与投资的非均衡必须伴生着通货膨胀现象和外资流动现象;为提高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形成的数量水平与质量标准,必须制定正确货币政策与外资利用政策,否则将会出现储蓄与投资缺口的货币超经济发行拉大效应和外资撑大效应;解决一国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根本出路只能在于提高国内储蓄率,疏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5.
李石凯 《生产力研究》2006,(2):81-82,152
强势美元政策保证了外资对美国的强劲流入,外资流入支撑了美国的低通货膨胀,弥补了美国的储蓄——投资缺口和对外贸易逆差,巩固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由于美国存在对强势美元政策的依赖性及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将实行强势美元政策。  相似文献   

16.
居民消费、自然储蓄与资产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扬 《经济前沿》2010,(1):90-98
凯恩斯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忽视了消费者的储蓄行为的重要信息,是导致CCAPM遭遇实证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结合储蓄理论来改进CCAPM。储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既不购买消费品,也不购买投资品的“冗余”部分。这些收入“冗余”的数量与储蓄收益率(利率)无关,给消费者带来了直接的效用,笔者称之为自然储蓄。本文把自然储蓄加入到标准CCAPM的理论框架内,重新讨论自然储蓄、消费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现除基于消费的风险溢价以外,传统股权溢价还包括了基于储蓄的风险溢价,最后利用中国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他结论如下:自然储蓄抑制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超额储蓄”与欠发达金融市场并存的现象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性解释;我国消费者的储蓄效用弹性远高于消费效用弹性,说明储蓄政策是比消费政策更为有效的资产市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7.
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创造条件着力于金融市场的开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一进程中,传统“大银行”思想下的“储蓄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储蓄政策”已成为开拓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障碍,需要我们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命题和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条件下,对这种观念重新加以认识,从战略的高度对储蓄和金融市场进行综合研究,从中寻求一套配套改革对策。这便是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全部构想。  相似文献   

18.
黄达 《金融评论》2011,(5):1-10,123
针对近年来全国各界对通货膨胀的关切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提法,本文认为有些认识和思路值得反复理清,包括:如何界定通货膨胀及如何看待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如何匹配;中国可能期望的,也是难以避免的通货膨胀率是什么水平。文章提出治理通货膨胀要服从核心任务,应建立现实的通货膨胀观念,并在对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提法进行多视角诠释的基础上,给出了控制物价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对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积极回应,政府已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调控任务的转变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紧缩政策通常可以同时实现“两个防止”,而“一保一控”则意味着政策制定经常面临“两难冲突”。显然,实现“保增长”和“控物价”两个目标不能依赖单向的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我国隐性通货膨胀的一般理论模型的建立出发,揭示了我国隐性通货膨胀的内涵、本质和政策涵义。隐性通货膨胀的内涵在于,货币量过度和宏观总量结构短缺造强迫储蓄和货币储存系数提高,货币量过度和各种形式的价格管制造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强制下降,降性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效能下降;为此,必须从增强我国货币效能角度来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