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就目前来说,贵阳市人口在不断增长,但是土地资源却十分有限,要想发展好经济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就必须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并进行高效利用,达到最高效益的目标。针对贵阳市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得出近十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整体较为明显,且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快,表明近年来贵阳市城市化水平提升较快,同时也给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较大压力。进一步通过P-S-R模型有针对性的选取21个指标对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作时序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关键障碍因子诊断,分析影响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以期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从资源保护性、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接受性等方面构建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评价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分析其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阳市是“黔中经济区”的核心区。在城市扩容、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水、土地、生态环境等资源将承受较大压力。文章从水资源总量、用水量及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角度分析了贵阳市水资源的承载力,计算出水资源承载力系数值:2015年1.237,2020年为1.085,均大于1,,处于合理的承载范围。采用人-粮关系模型计算出土地资源承载力为419.41万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为1.0311,人口超载率为3.11%,土地资源处于临界超载状态。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192-2006)提供的方法,分析计算了贵阳市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最后计算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55,按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得出了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良”的结论,并提出了增强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典型的山地丘陵区--贵阳市修文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变更统计资料,对修文县土地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合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与耕地保护对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继威 《农业经济》2023,(6):109-112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的非协调性问题开始显现,引致了诸如耕地资源流失、土地资源闲置与低效利用、人口与土地的空间匹配失调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分析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探索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对于促使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良性、和谐发展、减少土地资源闲置浪费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大量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民的就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对贵阳市白云区和遵义市务川县的土地流转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这两个县区土地流转的调查分析,对贵州省目前的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为制定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测度2001—2009年湖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选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率为社会经济因素,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城市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城市土地集约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68.36%。因而,政府应采取长期和短期结合的策略,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使经济和城市化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理论要求土地与人口之间取得平衡,勿使土地负担过重,同时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块土地,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一、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各项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导致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矛盾。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土地的有效利用,具体表现在: 1.人日爆炸给土地带来的压力。我国人口达到了13亿,而且未来一段时间还会继续增长,人口爆炸从多方面阻碍可持续发展。首先,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占世界人口 22%的中国,对土地资源产生巨大的需求。以粮食为例,从…  相似文献   

10.
山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各项规划的重要基础。[方法]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建设开发影响显著的限制性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系数法测算适宜建设空间规模及现状开发强度,结合适宜空间聚集度和主体功能定位确定合理开发强度,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偏离度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云岩区现状建设用地接近极限,无开发潜力导致超载; 南明区现状建设用地比重过高,且适宜空间分布零散导致超载; 观山湖区开发潜力不足,但由于现状开发状态尚未超过合理开发状态,导致临近超载。[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及成因分析,为超载和临界超载区域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优化、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土地利用政策,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遥感影像获取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探讨近30多年来绍兴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一步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对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趋势、变化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绍兴市土地利用在1980~2000年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变化强度逐年增强,2005~2015年土地利用转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他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和GDP增长的影响。[结论]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土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法综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人口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口预测数据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关系到土地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和实用.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方法作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方法从其原理、特点、使用条件等角度加以对比分析,最后指出了现行人口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黔中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碳排放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贵阳市为例,测算其2007—2016年农业碳排放量,分析时序变化特征、脱钩关系并预测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减源增汇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基于Tapio脱钩模型分析区域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GDP的脱钩关系;利用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未来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 2007—2016年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递减0.75%;三大类碳源中水稻种植占比例最大,为67.37%,其次为畜禽养殖,为17.08%,最后为农地投入,占比为15.55%;细分碳源,除水稻外,化肥与牛碳排放量较高,但农膜、农用柴油、农地灌溉以及羊碳排放都呈增加趋势;脱钩分析表明,贵阳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类型呈现强脱钩、弱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4种状态,脱钩类型以强脱钩为主,说明近年来农业碳减排取得一定成效;根据GM (1.1)模型预测,贵阳市农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由2017年的50.14万t下降至2026年的47.76万t。[结论]贵阳市农业碳减排效果明显,未来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实现农业减源增汇。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The impacts of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n urbanization are complex. They cannot be effectively disentangled by simple fixed-effect regression analys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land use intensity (LUI) metric to measure urbanization, and further applies quantile and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s to examine the impacts of population (POP) and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GD) on land use intensity using a sample of 297 Chinese cities. The results reveal the heterogeneous effects that POP and AGD have on LUI. Variation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effects of POP and AGD on LUI by POP/AGD intervals. As POP increases, its pressure on LUI increases. In contrast,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development are beneficial in restraining over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s within a specific range.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nderstanding complex human and development effects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re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use policies, which can guide cities with greater potential land development space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un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Policies are recommended fo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ity grouping,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对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状况以及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其演变的因素进行研究。选取2012~2017年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土地利用与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发展3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的关联程度,找出主要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结果表明,六年间各职能用地的面积均有所增加,2012~2017年兰州市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信息熵经历了“上升—下降—平稳”的演变趋势;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变主要受兰州市人口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价,全面摸清大连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掌握各县(市、区)间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差异,为协调土地利用与人口、经济发展步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