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加以诠释,并明确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在分析了沈阳经济区域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及优势基础上,对沈阳经济区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方天堃 《农业经济》2007,(12):22-23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由于国情不同,各发达国家走过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差异很大,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切入点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本文介绍了沈阳市以农业经济区建设为载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农业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成效,并对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全国各主要城市房价快速上涨,中心城市过高的房价导致部分中低收入者在周边城市异地置业,直接影响到周边城市房价。本文通过深圳房价对于毗邻的惠州房价的辐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房价的辐射效应是存在的,但在2007年9月房产新政实施后该效应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5.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有助于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高效利用;在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的条件基础、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等5个方面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和障碍因子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测度,结果为广西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为低度利用,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前3住为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用地弹胜系数、地均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喀什实例,结合喀什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发展潜力,运用SPSS软件分析并在城市中心性和场强模型基础上,指出在现有人口-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城镇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是增强喀什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城市一区域理论,将中心城市影响区范围的划定与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单元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省内城市经济区边界的划定方法,并以山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首位度的相关知识并应用熵值法对淮海经济区的综合首位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1)淮海经济区二城市人口首位度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7年的1.34;(2)2010-2017年淮海经济区四城市人口首位度保持在0.5左右并具有减小的趋势;(3)徐州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开放创新、设施保障和资源环境方面都具有比较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选取土地、水资源、交通、环境和人口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城市群各城市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南宁城市承载力亟待全面提升;环境承载力是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提升的第一因素,但不占绝对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可以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单元,其相关活动关联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环节,第一、二、三产业等各个部门。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相关重点产业。而县域经济的中心,中心城镇如何通过加快发展建设,实现所属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高速、协同发展,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移期,进行突破性、实质性、高效性全面部署,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空间布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本文基于聚焦主导产业的视角,就沈阳中心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探讨,旨在加快沈阳中心镇建设,推动沈阳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并揭示其空间要素驱动机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研究方法:变化轨迹法,景观格局指数,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1980—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耕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不同时间段耕地减少去向基本保持一致,以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2)1980—2000年,耕地转出过程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剧烈,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呈现集中占用;2000—2020年,耕地转出与转入在空间上表现都较为剧烈,耕地转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占用,耕地破碎化现象加剧。(3)建设占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分别是生态占用、政策规划保护力、社会经济影响度,各因素对耕地转换的敏感性分别是12.49%、4.91%、3.11%、1.19%。研究结论:需要多措并举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促使耕地空间布局集中化、规模化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12.
对都市圈旅游规划涉及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给予其准确的定位,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建立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结构体系。最后介绍了都市圈旅游规划智能辅助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期提高都市圈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经济规模等方面对沈阳市区域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沈阳市作为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介绍了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机械工业的发展进行优势分析、劣势分析、机遇分析和挑战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东北地区4个主要的老年煤炭城市阜新、抚顺、鸡西和鹤岗作为研究对象.从敏感性、适应力和恢复力三方面选取13个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评价值,然后对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比较,结果为阜新>鹤岗>鸡西>抚顺,最后分析了经济系统脆弱性差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沈阳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工业遗产是沈阳百年沧桑的历史见证,是一个时代工业文明的体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回顾沈阳工业遗产的历史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阐述了塑造工业遗产旅游城市形象、整体性开发和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实现工业遗产旅游与工厂观光旅游结合等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济南都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的7个战略原则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原则、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原则、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因地制宜原则。  相似文献   

18.
In efforts to promote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ility in city-regions,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 acto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re devising comprehensive sustainability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ing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Social actors in many city-regions view forest stewardship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is integrated approach. Generally, urban sustainability goals are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integr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social equity, social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In other wor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foster a good quality of life for all by providing equitable access to adequate economic opportunity, housing, education, public service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nvironmental amenities. Governance structures should pursue these goals democratically with legitimacy,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Effective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pend on the reliability of land-use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approaches. They also require field-based, qualit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ocial dynamics that are invisible from spac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cross-disciplinary dialogue on the conceptual,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groundwork necessary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metropolitan land-change science, particularly for rapidly expand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 begin by presenting the paper's central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Next, I explore existing analy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land-use dynamic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After a brief discussion of specif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abo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support of metropolitan land-change science, I conclude by proposing a four-part agenda for coordinated investigation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 recovery in city-regio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测度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时空格局,为理解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过程规律及响应机制,优化沈阳市耕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能值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减少17.53%,能值输出增加89.19%。(2)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生产率(EPR)和能值产出率(EYR)分别增加129.40%、140.76%,各行政区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负载率(ELR)呈“M”型波动增长,总体增加48.69%,北高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经济效率(EE)呈“W”型变化,总体下降15.38%,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论: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自西北向东南先下降后上升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应重点关注水稻种植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合理调适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武汉城市圈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武汉城市圈划分为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地区,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状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产业非农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地区的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按照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