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云赟 《特区经济》2011,(3):175-176
农村小额信贷是实现农村建设和农户融资的重要手段,它和其他贷款产品一样都存在着风险,如果锁定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降低其收入来源的不确定性,适度提高其进入信贷市场的能力,该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而农业保险可以在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本文对保险与农村小额信贷相结合的银保结合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规模、效益水平的发展一直受到担保抵押不足而导致的贷款难这一现状所制约,究其原因是农业企业面临的双重风险导致各家金融机构所持的谨慎心理造成的,因此农业企业对于资金的信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农业信用担保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为农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建立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转移农业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农村金融改革,我国的农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但相应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制度尚未得到完善。文章通过单位根检验法、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江浙沪三省市的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建立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是"三农"建设的主力军,而银保互动机制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深度发展。本文结合国际经验,通过分析我国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现状,找出我国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伟 《特区经济》2011,(3):224-227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性问题在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贷配给,而出口贸易融资中的信贷配给既具有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共性,又具有较多使用信用证项下融资产品的特性。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由于消除了借贷双方对进口商及进口国信息占有上的不对称,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对中小出口企业的信贷配给,有助于继续发挥贸易金融对稳定外需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绿色信贷政策是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实践,然而其政策效果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本文基于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检验了绿色信贷政策对企业环境投资及融资结构的影响,以此评估政策在污染治理方面的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绿色信贷政策能够通过融资约束机制显著促进企业的环境投资。污染企业会基于长远发展考虑增加环境投资,试图通过改善环境的行为缓解信贷约束。绿色信贷政策也会改变污染企业的融资结构,不仅显著抑制企业的信贷融资,还会促使企业通过增加非信贷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而这主要体现为股权融资的增加。进一步,本文发现高污染企业非信贷融资的增加,会对企业的环境投资激励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形成对企业环境投资的替代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绿色金融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立有效的农业融资担保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农村信贷服务,缓解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能部分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顾及贷款风险而不愿介入风险较大的农业领域,农业经营业主因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而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了1995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河北省和辽宁省的农户调查的数据,检验了在中国农村信贷约束是否存在。基于对农业家庭模型的理论分析,我们应用了Feder等人(1990)的样本选择模型的方法,并实证估计了信贷约束的大小。同时,我们采用了处理效应模型(treatment effect model)更进一步地测量了紧急信贷对于产出的直接影响。这两种方法给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理论一致模型和样本选择模型并未给出信贷约束存在的证据,而处理效应模型则给出了紧急信贷可获得性对产出具有负效应的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资金供给不足,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问题尤为突出。建立政府投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信贷、允许农民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及拓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等,是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困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唐圣奇 《湖南经济》2001,(12):62-63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自1996年农信社与农行脱钩由人民银行直接监管以来,以信贷扶持“三农”、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主渠道,特别是1999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运用支农再贷款这一政府工具,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有效地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信贷支农的具体效果如何?制约农贷使用的症结何在?为此,我们对湖南省溆浦县人行、农村信用社支农信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1.
以实地调查访谈的方法,对安徽省黄村的农户及涉农金融机构的融资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缺乏资金支持是目前制约该村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国外农村融资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广开农村融资渠道,改善农村融资环境。第一,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发展订单农业,并给予农民一定的利率补助;第二,鼓励城市贷款担保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第三,逐步放松对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房屋等贷款抵押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不足,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又在于农户缺乏符合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担保品以及农业所特有的弱质性。文章借鉴房屋贷款抵押保证保险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相互制农户信贷保证保险,以解决农村资金需求者在传统信贷中因缺乏担保品而导致的贷款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农村金融供需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引进小额信贷模式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我国农业领域中初具规模.由于小额信贷是一种针对城乡低收入阶层为对象的小型金融服务,为我国贫困农户和一些小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支持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小额信贷内容和小额信贷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方面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小额信贷与传统农业以及与农产品相结合,说明了小额信贷对我国农业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信贷配给理论的视角,分析说明了波兰促进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是一种以推行农业优惠贷款利息补贴为主要方式、农业项目工程为载体、银行机构监督约束为主体、政府信用担保为补充的信贷配额制。借鉴波兰的经验,我国应采取对金融市场信贷配给进行适度干预、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政策体系、注重政府与商韭银行双重信贷的配合使用和加强农业信贷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措施,积极引导银行资金向农业倾斜,以改变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当前农村的一项中心任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可以从农业、农民和企业的角度得出信贷支持的必要性,而几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是不力的。其原因就在制度和风险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就能有力地推进结构调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小额信贷对农村低收入人群贷款难、资金利用率低、增收缓慢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农村贫困地区人群得以发展经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针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问题提出优化农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提高农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服务人员素质,改善农业银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外部环境,及制定农村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  相似文献   

17.
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雄制发生巨大变革,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也处在不断的改革和变迁之中,并经历了多次被取消又重新启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保险市场与农村信贷市场的对接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健 《改革与战略》2009,25(5):79-82
当前,绝大多数农村信贷风险都是由借款人来承担。针对这一现象,文章指出,引入保险机制,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国际经验,文章探析了保险市场与农村信贷市场的可能对接路径:跨市场的机构合作,跨市场的产品和资金对接以及单一市场的机构业务创新。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贷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市场上供求双方地位不平等,信贷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出现了信贷配给。而作为新疆农村信贷市场需求主体的农户和乡镇企业又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实。为缓解这一状况,本文针对新疆农村信贷需求问题从政策层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保险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规模经营、产生增收效应和环境效应入手,采用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保险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对农业绿色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保险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保险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中介机制;多维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农业保险对农业碳排放、农业化肥面源污染有重要影响;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和农作物种植规模较高的地区,农业保险更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由此,提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优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