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发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讨论,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面,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再合作化是一种全新的合作化形式,是对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扬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30年来的三大成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打破从前人民公社下大一统农业的情况,这在当时是很冒险的。所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手印签的协议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谁被抓了,其他各家有义务把他的孩子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4.
林毅夫(1990)提出了解释中国农业集体化运动失败的博弈论假说,林的这一阵弈论假说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论,董和道(Dong and Dow,1993)在论文《自由退礼能减少生产队中的偷懒吗?》对林的博弈论假说提出了挑战,文中指出,合作社成员之间的相互偷懒策略只有在对退出施加一定成本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否则偷懒者将选择退社以逃避惩罚,本文沿着董和道的模型继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戏剧性:(1)合作社的成功与退社槛无关,无论是林的假说还是Dong & Dow的结论都是片面的,中国集体化运动的失败主要归因于政策失误。(2)在解决当前中国“三农”问题方面,农村集体合作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次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一22日)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在经济建设问题上,要求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并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到各省、市、自治区讨论和试行。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政策的回顾,旨在全面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演进过程,从而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实际的土地制度,其历史经验有:土地制度至关重要,对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尤为如此;土地制度的变迁,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要使制度内的农民受益,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土地制度的一波三折,其核心在于界定土地的产权,而关键是公有还是私有的矛盾。政府在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担负重要的角色。新的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应当在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7.
《经济咨询》2007,(1):1-1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三十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实行的三十年,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期制度绩效:(1)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2)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民工潮”现象;(3)促进了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形成了村民自治这一独特的政治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1978年10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至今已历时30年。30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但中国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奇迹论”众说纷纭。中国在30年间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回顾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伟大历程,深入而全面地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客观分析未来发展还存在的矛盾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时俱进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做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改革开放也是国内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广州的实际出发,尊重广大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开展农村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努力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悉心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业平稳增产,农村稳步发展,农民生活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2.
13.
《商周刊》2013,(4):20-22
2013年一号文件的发布,标志着自1978年中国农村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源头,兴起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之后,中国农业体制将迎来34年来的首次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三次革命,即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革”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经营体制(“大锅饭”体制)的“命”。国有企业改革依次进行了企业身份转换(企业与政府关系变革)、企业经营权变革和产权制度改革三阶段革命,使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是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改革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目前,这三次革命还远没有完成,需要加大加强加深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算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从初期的“大包干”、“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最终,党的十四大还是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综观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能否正确处理“耕者有其田”与“组织起来”的关系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经济理论上的一系列创新。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在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农村基层政权的发展经历了改革启动时期乡镇政权的建立、村民自治推进时期乡镇政权的发展、村民自治深入发展时期乡镇政权的建设这三个阶段。历史证明,“乡政村治”是以确认和保护村民公民权和村民个人权利为前提的乡村治理制度,适应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需要,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十年前,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序幕。三十年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全国上下又重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这显然是对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好的献礼,也是为未来科学发展打牢思想之基的举动。正因为此,解放思想并不是空洞的美丽口号,  相似文献   

20.
一、30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