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内攘外     
改革进行了20年,剩下的“骨头”都是难啃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国家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看看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大背景,想想中国企业的现状,的确是任重道远。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从对企业的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到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在逐渐走向市场。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提出,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目前已达60%,“中国经济体制已经不可逆转地过渡到制度创新阶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已完全走向市场,同其它经济成分一道参与竞争。但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缺乏活力的问题。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管理落后,不重视调动职工积极性,企业缺乏凝聚刀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能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即使有一些措施也只停留在宣传上,走走形式,实际效果不大。职工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企业缺乏凝聚力。因此,当前进行企业改革,加强企业管理,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有企业职工积极性不高,企业…  相似文献   

3.
域外广角     
我国将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日前表示,我国将加快推进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以政企分开为重点不断深化。  石万鹏说,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电力工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前提,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是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石万鹏指出,目前电力系统政企分开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贸委设立了电力处,并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国家经贸委日前批复同意撤…  相似文献   

4.
政企分开一直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出路,然而长期事实上存在的行政级别现象,显示这一改革十分艰难。国有企业主要领导保持一定的行政级别,与国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格格不入,致使用人机制被严重扭曲,滥权贪腐不绝,公司治理失效,企业很难彻底地走向市场,竞争力和活力提升面临严重束缚。近十余年来,取消国企领导行政级别文件早以有之,却实践中却鲜有实质性进展。废除国企行政级别究竟难在哪里?该当如何解开症结?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产权关系重组、政企分开和减轻企业负担陈佳贵一、国有企业的公司改造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重组1.理顺和重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指导思想理顺和重组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要坚持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来衡量改革的措施。要纠正“国有制是公有...  相似文献   

6.
国有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在这20余年的风雨征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进入崭新的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各项重大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成长壮大。  相似文献   

7.
“企业办社会”是国企的沉重负担,剥离社会职能是国有企业改革并真正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必要条件。本对企业的剥离社会职能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国有企业剥离社会职能的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化工局进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试点王立明为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武汉市化学工业局进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试点。1995年9月11日,经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武汉市化学工业局改设为武汉市化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同时组建武汉市国有...  相似文献   

9.
自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到党的十五大 提 出“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目标以来, 因受国有企业现实困难和宏观体制因素的制约,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和“转机建制”实践 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国有企业在实现初步扭亏以后,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 将是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十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大中型国有企业 改革 ,基本完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对于建 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标志着深化企业改革将由过去的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转为今后以理顺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它意味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将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当前要特别注意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与企业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实现政企职责分开是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环节。要实现政企分开,关键是要解决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政资不分的问题。转变政府职  相似文献   

11.
政企合作还是政企分开──兼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孙平政企分开可以解决旧体制下政企不分的弊端,但要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单靠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必须政企合作。一、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一)国内外跨国公司实力对...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是在传统的企业经营机制已不适用、新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走向市场的。在新旧体制更迭交替、企业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尚未理顺、新的社会经济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难点及对策,对于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下称《条例》),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袁宝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应是内四条,外四条;△企业内部应着重抓好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改革三项制度、发奋搞好技术改造这4条;△企业外部应以政企分开、配套改革、为企业卸掉历史包袱和公平税负等4条为企业创造良...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问题,已经成为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大中型企业,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作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拟就对以下几个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些阐述。  相似文献   

15.
眼睛向内,深化企业改革,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韩桂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企业改革的目标,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全面走向市场,需要轻装上阵,因此,必将有一批职工要为这一改革阵痛作出某种牺牲。湖北省荆州市石油系统近几年来就先后有数百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去寻求新就业机会。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勇敢地走向市场,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有的仍在苦苦寻求,那么,让这...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经历了建国后30年的发展,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29年的变迁,有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而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企分开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国有企业已经逐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全面实行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处于成长时期,还需要在市场竞争中进行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为此,我们应该把握好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重点解决,规范操作,从而实现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把党的“十五大”路线、方针、政策落在实处。一、同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一、搞活企业必须在明晰产权的同时进行机制的转变与改善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目标指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产权改革与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的有机统一。国内有些经济学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只要产权明晰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中国国企不活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序幕,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以来,以转机建制为目标的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更是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深刻的历史变革时期。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的主体──企业,已经不可回避地要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要生存,必须面向市场,企业要发展,必须走向市场.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已成为中国每个企业需要思索的新问题。如何使企业面向市场并走入市场,我们已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借鉴了国外成功的经验,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