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2004年我国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至今已10个年头了,我国农机工业也走过了"黄金十年"。农机补贴的意义和效果毋庸置疑,对促进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机化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到2012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34.32%增加到57%,农机化发展进入中级阶  相似文献   

2.
读来读往     
《农机市场》2007,(6):66-72
在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走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重要表述,再度为这几年持续发展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加温”。由此,让人回忆起了我们曾经的镏金岁月。 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从兴办国营机械化农场和拖拉机站开始,不断探索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一直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央持续关注“三农”的利好政策带动下,我国农机化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更是引起了世界农机界的热切关注。 亿往昔峥嵘岁月,过去的已经过去,但过去的并不曾忘记。《农机市场》杂志“读来读往”栏目特别开辟了“镏金岁月”小版块,目的是通过回顾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进一步推动今天中国农机化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我们也欢迎曾经的参与者用文字把您知道的人物、小故事告诉今天的人们,以从中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历史规律证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带动新的市场消费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继提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而且充分重视农机化工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扶持农民购买农机、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各级投资主体购买农机的积极性,形成了新的市场需求。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将为农业机械化的发…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当前,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也是农机市场的主体。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以及对新型农业机械认知程度不尽相同,要培育完善农机市场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引导调控机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些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和措施。去今两年中央又出台了“一号文件”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国人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将一些成熟的扶持政策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市场的建立和农机化的发展。实践证明,采取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推进农机化,体现了科学的农机化发  相似文献   

5.
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生产总值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站在一个新台阶上,我们也许该思考一下:这个"全球第一"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了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农机市场的香饽饽。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十年仍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黄金十年。基于这种预测,除了国内各路资本纷纷看好和挺进农机领域(包括制造、流通、金融等)外  相似文献   

6.
程航 《农机市场》2011,(10):11-1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机工业和农机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机流通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经营模式不断升级,农机流通在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农机工业进步与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和其他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农机企业和农机市场日益壮大,农机流通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石,国家的现代化也要体现在农业的现代化上,所以现代化农业也就是一个节约型的农业.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动力,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农机节能则是实现农机化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我国机械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农用设备的拖接机、柴油机,它们都是体现在耗油高、效率低的问题上,现如今,这些问题也逐渐的突显出来,为了切实发挥出农机化工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我们要结合现实际来探索农机节能降耗的途径,并分析出比较实用的技术方法,以达到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加强农机管理的成效,本文针对在农机节能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机流通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农机生产与农民用户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现代化的农机流通作支撑,就不可能有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机流通,在服务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杨雪 《农机市场》2014,(2):37-37
<正>1月12日,由中国农机化协会、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机化导报联合主办的"奇瑞重工杯"2013年全国农机化十大新闻评选结果在京揭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和"农机购置补贴全面试点‘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等10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闻脱颖而出,当选为2013年全国农机化  相似文献   

10.
张华光 《农机市场》2013,(11):27-29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十年发展黄金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度超过50%,标志着我国农机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农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一农机制造大国。这些标志性变化对农机市场产生强大冲击波,我国农机市场进入转型的深水区。  相似文献   

11.
一、转型深水区 2013,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达到60%,这预示着我国农机化将进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补贴10年的黄金发展期直接推动农机市场进入转型深水区。  相似文献   

12.
1 月 9 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主办的 2022 年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第十届中国农业机械化展望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围绕"十四五"远景目标与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农机发展、智能农机制造与绿色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  相似文献   

13.
《农机市场》2007,(12):69-69
各农机管理、鉴定、推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大市场: 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现代农业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推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新形势下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探讨农机化、农机生产、农机流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搭建产、学、研、推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理论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机市场>杂志决定于2008年开办"中国农机论坛"栏目.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吉峰农机杯2009年全国农机化十大新闻揭晓2009年农机行业热点连连,喜事大事层出不穷。12月30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机化导报和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  相似文献   

15.
部委     
《农机市场》2010,(1):59-59
“吉峰农机杯”2009年全国农机化十大新闻揭晓 2009年农机行业热点连连,喜事大事层出不穷。12月30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机化导报和四川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联合举行了“吉峰农机杯”2009年全国农机化十大新闻评选活动,经过来自全国农机系统的50余位专家评委的认真投票。  相似文献   

16.
日前,农业部召开了201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从会议公布的资料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发展机遇良好。随着农机化“十二五”规划的发布,从中可以发现也给农机行业尤其是农机工业和农机流通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是今后10年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环境 (一)、国家强农惠农的政策促进和惯性发展,带来农机的巨大需求 伴随着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以来,中国农机化事业迎来行业最美好的春天。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及2010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在2000年1月8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农机专业会上,农业部农机化司牛盾司长作了题为“把握重点,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讲话,回顾了1999年我国农机化事业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今年农机化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这对农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中国农机市场的未来发展,有两大"关键词"值得注意。一是深度调整发展"全面农机化"。具体来说,这个全面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全面农机化"包括全领域农机化。农机人应把目光从粮食作物机械化扩大到其他作物机械化的程度发展上,特别是经济类作物,要发展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需求为导向的农机技术装备,不断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