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产业生态化差异明显,可以划分为产业生态化领先区、中上区、中下区和落后区;从变化趋势看,领先区、中上区、中下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逐步上升,而落后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则出现下降的趋势.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产业生态化差异明显,可以划分为产业生态化领先区、中上区、中下区和落后区;从变化趋势看,领先区、中上区、中下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逐步上升,而落后区产业生态化水平则出现下降的趋势.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角度,以产业培育高级化、产业生产清洁化、产业组织共生化、产业价值链延伸化、产业体系系统化为一级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西北五省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北五省中宁夏产业生态化水平最高,青海与甘肃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2000-2010年,西北五省的产业生态化水平持续下降,2010年以来,西北五省的产业生态化水平逐渐提升;2000-2014年,西北五省间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差距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是当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组织之一,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两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较强的互动性.对此,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生态特性、产业集群是产业生态化的最佳组织形式以及产业生态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演化3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着重于从生态学角度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从资源型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能力出发,研究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性,分析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的双向积极作用。从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绿色发展、提升技术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产业结构等方面研究了适合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新型生态化路径—循环产业集群。结合资源型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生态化升级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提出,劳动过程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本文通过对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探讨,进一步回顾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指出目前以产业生态学为代表的产业生态化理论面临的挑战,最后对实现我国产业生态化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7.
孙二伟  李盈 《经济视角》2010,(10):37-39
产业集群是当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组织之一,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两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较强的互动性。对此,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生态特性、产业集群是产业生态化的最佳组织形式以及产业生态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演化3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释了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并分析其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依据产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建立了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模式。以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提出了实现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化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区域产业生态化是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要求,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化状况决定了区域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水平。在阐述产业生态化系统基本内涵及系统构成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的演化状况进行测评,进而结合系统协调指数对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得出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系统的协调状况为良好水平,系统的演化状况为中等,其中社会及经济系统的演化状况为中等,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状况为中等,并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产业集中度是煤炭产业结构的重要表征,中国的煤炭产业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煤炭产业结构基本呈过度竞争型。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煤炭大国产业集中度的对比研究,得出中国应该加快煤炭产业提升速度,把集中度目标水平确定在CR4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只有实现产业的生态化,人类社会才有可能由工业化时代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然而,要想实现产业的生态化,首先必须明确其内涵和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层次,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基于此,对国内已有的文献给予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上亟待深化和实践上亟待探索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中部走出"中部塌陷"困境,实现中部崛起,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是最佳途径和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中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中部的影响,探讨了中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中部崛起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詹宏宇  刘倩 《经济师》2011,(3):207-209
山西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举足轻重。本文利用波的"钻石模型"针对煤炭行业特点,结合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煤炭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生产要素和相关支持性产业的潜力挖掘将是山西省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煤炭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雅秋 《经济师》2012,(4):269-270
煤炭物流产业在我国物流产业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及信息资源共享,产地建仓、销地建储,在全国性煤炭交易市场进行产运需共享共用电子平台建设,使其成为有利于整个煤炭物流业的第四方物流服务中心等三个方面全面提升煤炭物流产业现代化水平,使煤炭物流成本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IE)评价指标体系,用R型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5—2019年IE水平进行测度。用核密度函数分析2005—2019年我国IE分布位置、分布形态、分布延展性,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IE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差异贡献和来源等,用分位数回归探究IE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综合指标得分与动态排名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总体平稳提升,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梯度分异特征,但省际非均衡性特征显著;产业生态化水平绝对差异呈现扩大和两极分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产业生态化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SCP分析范式对山西煤炭产业的产业组织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认为,山西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及产品差别化程度较低,价格竞争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主要行为,其实质是运输方式及运费的竞争。山西煤炭企业在产业兼并重组中处于从属地位,当前广泛采用的全产业链发展策略为山西煤炭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山西煤炭产业对资本、土地和劳动的利用效率近年来在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孔凡斌 《经济地理》2012,32(12):101-107
利用BCC-DEA和CCR-DEA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和2010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县(市、区)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整体效率较高,沿湖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于非沿湖地区更高,且均呈现上升趋势;总生产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投入要素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冗余,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对不足,非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当数量的冗余。建议从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废弃物回收等方面制定推进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化创新的宏观背景是企业面临政府环保要求、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产业生态化创新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组分进行优化组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生态化创新,本质是全程生态化,内容主要有技术生态化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文化营造等,其实现形式是建立生态产业园。文章认为,生态产业园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模式。文中还对沱牌集团生态园的建立和实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突出特点。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利用以直接燃烧和传统煤化工为主,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极低,环境污染较大。过度依赖于能源的煤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煤炭产业初级化、重型化、单一化问题突出。因此,实现绿色采矿、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等一系列转变煤炭产业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已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资源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最现实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王炳文  李文兴 《生产力研究》2012,(6):157-159,46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文章从政府和产业管理者的角度,结合对我国煤炭产业竞争状况的分析,对煤炭产业竞争力提升进行了政策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