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登永  李富 《经济师》2003,(5):249-249
文章分析了专项贷款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对症下药提出了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的措施 ,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信贷资金损失。  相似文献   

2.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禾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3.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线,不良贷款比例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有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如果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长期居高不下,那么,随着加入WT0,必然使银行上市丧失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和客户的信任与信心,最后必将走向破产倒闭。因此,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资产,减少资产损失,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赵惠敏 《经济师》2008,(3):232-234
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妥善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生命力。文章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中形成的具体原因。针对清收效果不理想、清收方法单一的传统清收模式,提出了拓宽清收途径,跳出诉讼清收的思维惯性,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避免造成“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以灵活的方式维护银行的资金安全。加强合作与交流。扩大信息渠道,加强银行监管制度,充分利用外资资本等创新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2008—2012年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发起的2272笔并购交易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了主并公司的现金持有状况对其并购对价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并公司的现金持有率对其并购对价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考虑了公司现金需求后的现金持有状况对并购对价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7.
宋伟岗 《时代经贸》2011,(22):83-8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企业也在快速的发展时期,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是越来越重要,但建筑企业为我国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生产经营方面却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在这众多的风险当中,债权清收的风险是较为巨大的。本文以建筑企业在债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具体分析了在债权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在建筑企业中企业债权清收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因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9.
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块硬伤,其原因,即有制度性圆素,也有市场性因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和惯性作用,也有现实政策和决策失当的原因;既有宏观环境变化因素,更有主观不可推卸的责任。大致可分为银行内部因素和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有计划经营时期信贷资金供给制和地方政府干预及司法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因素有银行自身对贷款人及担保的审查不严、市场调查不深入等因素。面对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在发展中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新途径,才能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周红英 《经济师》2014,(10):168-169
受经济下行影响,钢贸、造船、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领域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灾区"。在多重因素叠加下,银行不良信贷仍将持续。文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从客观经济环境影响、银行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先雨 《经济师》2001,(6):161-162
不良资产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资产有转变为损失的风险,如果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占比过高,发生总付问题,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风波,如广东国投,中农信,海发银行的关闭,均是与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有关,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占15%以上,而有些信托要的不良资产高达50%以上,这些不良资产不及时有效地处理,不仅可能出现资产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金融风波,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做好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盘活资金存量就成为金融机构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根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绝大部分属不良贷款的现状,本文就如何做好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真正起到化解风险的作用发表些意见。  相似文献   

12.
吴佳妮 《经济师》2014,(1):214-214,218
文章具体分析探讨了银行清收不良资产的13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攀国刚  张莉莉 《经济师》2002,(4):221-221
文章分析了不良贷款剥离后 ,一些金融机构又出现了新的不良贷款的原因 ,提出了强化监测力度、实施分类管理、集中处置和严格把关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日趋精细化、规范化,应收账款的管理也被企业逐渐重视,它关系到企业流动资金能否畅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分析了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经验提出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和清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不良资产的依法清收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诉讼清收作为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的主要手段,依法公开处置抵押物作为实现债权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阻力.通过理顺银行不良资产清收过程中的各方关系是清收工作中所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金股利承诺制度与资源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金分红是投资者获得回报的重要方式,长期稳定的分红政策是成熟资本市场的标志。由于具备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发达国家政府不对企业的分配行为进行干预。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缺乏制度供给,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分配行为进行引导。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发展,我国证监会要求申请上市的公司在公司章程中对未来的分配政策做出承诺,这一制度创新体现了企业决策和政府监管的结合,这一新政能否达到目的?本文以申请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证监会和市场都青睐承诺分红比例高的公司,这些公司上市后的业绩优于承诺分红比例低的企业,说明分红承诺比例传递了公司价值的信号,证监会的新政提高了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进一步比较后发现,在承诺分红比例高的公司中,市场更加欢迎分红承诺不附加条件的公司,这类公司上市后的业绩更好,这说明分红承诺是否附加条件也传递了公司价值的信号,市场对这一信号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证监会对之却没有加以区别。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金是当前企业发展及管理工作中的最重要管理内容之一,一旦离开现金,企业不仅无法继续发展,连基本的生存都将难以维持,所以加强现金管理成为当前企业集团所关心的头等大事.目前现金池成为许多集团企业进行资金创新管理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延平 《经济师》2001,(4):122-123
文章通过对贷款风险的现状表现 (风险集中在转轨行业贷款、单户大额贷款、改制企业贷款、行政干预贷款、基础产业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等六个方面 )及形成原因 (政策性因素、转制性因素、经营性因素和管理性因素等四个方面 )的深入分析 ,提出清收贷款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 :采取措施依法对逾期贷款进行有效催收 ;切实落实贷款催收和不良资产清收的担保责任 ;维护债务人改制、债务重组中的金融债权 ;建立贷款催收和不良资产清收中的责任追究制。  相似文献   

20.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充分合理的利用现金预算,不仅能突破传统资金计划管理的局限性,还能结合考核管理进一步加强往来账务的内部对账、清账工作,形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良性互动,在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同时,对加强企业债权债务管理方面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中小制造企业应用现金预算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现金预算在中小制造企业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现金预算在中小制造企业应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中小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