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辉 《经贸实践》2021,(3):60-61
在高技术密集爆发的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是推动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振兴工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已成为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德清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县内装备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得到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统一,对自身智能制造的定位、规划和投入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打破我国产业军民分割、相互独立的封闭发展模式,率先通过军民融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军民融合主要通过科技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组织融合、产业融合等,推动信息、技术、人才、设施、服务市场等资源在两大体系之间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  相似文献   

3.
完整意义上的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是基于制造全产业链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它是由军民融合智能公共平台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物流系统、军民融合智能生产系统及军民融合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系统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的框架设计和有效运行,需立足制造全产业链对军民融合装备制造系统进行智能化布局,依托"互联网+"实现军民融合智能装备制造系统集成交互,通过中央智能化信息处理和控制中心对军民融合装备智能制造实施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当前,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正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存在核心智能部件与整机发展不同步、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部分领域存在产能过剩隐患、缺乏统计口径和产业标准、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今后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等,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加快推进政策环境再优化发展、产品智能化开发、机器换人、成套装备示范应用、两化深度融合、云服务市场化,推动了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今后,智能制造的发展应加快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促进软硬件协调发展;加速全方位深度融合,提升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发挥移动互联网撬动作用,创新制造、管理、服务模式;培育和引进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大众创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智能制造的新模式.辽宁省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制造模式,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分析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关键任务点,认为应首先构建...  相似文献   

7.
邵云飞  杜欣  尹守军 《技术经济》2011,30(10):10-15,44
根据装备制造型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探索了影响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即技术创新战略、技术能力、人才机制以及所属的产业集群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的装备制造型企业——"东汽"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上述四个因素是如何促进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  相似文献   

8.
正广东推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应该以重大技术装备本地化为首要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业,推进省部院战略合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具有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其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东北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深入研究两化融合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如政府各部门要联系辽宁装备制造业实际制定规划与实施方案;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广泛渗透;两化融合助推新兴业态的培育;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大力推广成功经验;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专利生态化系统4.0时代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具有紧迫性。提出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内涵和基本特征,运用扎根理论和开放性编码分析方法,对海尔集团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探索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的形成情境、形成载体和形成机制,获取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核心要素,开展理论升华,提出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形成的理论模型与一般规律:研发生态圈与商业生态圈联动的创新孵化效应,形成生态位势;专利获取、专利运用与管理平台联动的生态能量流动,形成交互赋能;双元学习、双元整合与双元协同机制联动的创新耦合,形成能力集聚。结论可为智能制造企业专利生态运营能力培育及动态演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智能制造能力建设是制造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既有研究较少从微观层面探讨智能化转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此,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信息处理理论,以2015—2021年沪深A股2261家制造型企业相关数据为初始样本,实证检验智能制造能力建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能力显著提升制造型企业竞争优势,即智能制造能力水平越高,对于构建新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越为明显;虽然企业智能制造能力建设有助于带来经济效益,但制造装备升级改造、数字化人才引进或商业模式变革等投入增加,使得智能化的绿色价值提升、经营成本降低、外部融资增多等积极影响未能在短期内对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呈现出促进态势;上述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制造装备的保障计划管理,提出了基于角色的制造能力建模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制造能力角色模型。在形式化定义制造能力和制造角色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能力和角色之间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制造装备能力建模方法,分别建立了个体装备制造能力模型和包括链式模型和网式模型在内的群体装备制造能力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角色的制造装备能力模型,包括个体装备制造能力角色模型和群体装备制造能力角色模型。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各种形式的创新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轨迹。以中航工业下属某航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3种媒介对企业创新过程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3种媒介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为企业持续竞争力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伟  余鲲鹏  易伟 《技术经济》2020,39(6):63-69,79
服务化和智能制造代表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两种创新模式,是工业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然而对二者间联系及融合界面缺乏清晰理解。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将服务化和智能制造概念结合,明确二者的融合界面,并依据服务化和数字化水平两维度,确定二者融合的九种组合架构,借助文献案例进行示例及说明,进而讨论了实施复杂度差异性。该研究深化了服务化和智能制造融合的规律认知,可为管理者的商业模式创新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装备制造产品的复杂性、集成性特征揭示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研发的跨组织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制造网络对装备制造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水平的影响,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未来10年至20年,现代装备制造业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超常化、融合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来说,“五化”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也是对行业提出的更直接的挑战。“绿色制造”是协同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是融合制造活动中信息感知与分析、知识表达与学习、智能决策与执行的一门综合交叉技术;“超常制造”主要体现为巨系统制造、微纳制造、超精密制造、超高性能产品等制造: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而我国国企和民企之间缺乏有效地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企发展、完善二者分工协作、合理使用外资等措施,促进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合作,进而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李士虎 《经济》2012,(9):58-59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关键行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无疑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无论是管理机制、技术  相似文献   

20.
装备制造企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必须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目前,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仍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仍面临着发展观念滞后、自主创新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亟待推进等问题。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应从转变思想观念为起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