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贝  顾成林  张雯雯 《经济师》2022,(7):134-135
教育需要实践,成长需要体验,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童年在眼前,让孩子在“游”中“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地域特色,地理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文章以抚远市和同江市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依托,采用“主题+任务”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从研学背景、研学课程设计思路(确定主题、研学目标、研学路线、研学准备、研学内容设计)、研学评价与总结三方面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2.
地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改中越来越重要的教育发展新理念.对于地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发挥乡土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功能,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九江市拥有着极其丰富的乡土资源,乡土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这些乡土资源在九江市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还很少,初中地理教师对乡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也不够.本文为九江市乡土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对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产业以及塑造农村乡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培养地的选择为基点,结合丽江的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云南少数民族乡土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也成了不同学科需要承担的责任.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是承担此任的载体之一.在生态环境意识渗透过程中,法律意识是最基本的保障,然而,现实中,生态法律意识依然淡薄,有效缓解生态问题,树立生态法律意识迫在眉睫.通过对生态法律法规与人教版必修一的整合,以期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生态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5.
乡土文化教育是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校本课程也是传承乡土知识和保护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其本土意识,培养其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 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 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 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 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 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 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 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 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乡土文化生成背景的变迁,农村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代农村,乡土遗存和乡风乡俗依然存在,但乡土文化认同与族群归属却不容乐观。如何在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失却了现实动力,乡土文化传承发展遭遇困境的背景下,探寻乡土文化传承新路径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实际上,现代性也给传统文化带来历史性机遇,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存在多种形式。文章以青岛休闲农业为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寻经济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可能应用价值,深入探究和挖掘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建构、魅力价值,探求休闲农业打造中乡土文化传承路径,对新时期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问题一个重点核心在于生产要素的创新运用,尤其是创新性实践和政策能力相对较弱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进行生产要素上的改善。本课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贵州省修文县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提出了建立改善生产要素创新性的创新同步平台,并从信息共享平台、资源整合平台、政策创新平台三个方向提出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计划中一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野外实习多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入手,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出发,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政权构建的角度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本文从乡土意识与国家建构关系的视角,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江西省瑞金县的土改为考察中心,探讨乡土意识与国家建构之间的磨合与互动,揭示革命理念的惯性作用与国家建构的路径依赖。权力话语一方面要借助民间话语向个人话语进行“启蒙”,使之弃恶从善、弃私从公;另一方面,权力话语还要保持对民间话语的过滤,使民间话语更能为权力话语服务。权力之于国家的至关重要,土地之于农民的生死攸关,国家与民间社会的相互激荡,革命理念与农民意识的互化,这一切都得以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12.
其木格 《时代经贸》2010,(22):278-278,F0003
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计划中一个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野外实习多以巩固和验证理论知识为目的,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税不够。本文从创新人才培养入手,从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出发,结合地理科学专业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地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经济在低效率水平上运行。本文通过对长顺县板床村农村经济的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可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绿色程度、人地协同程度。基于人地协同视角,运用DPSIR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5—2018年喀斯特山区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研究表明:(1)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总体呈上升态势,综合承载指数极差达128.46%。(2)2005—2018年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驱动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总体皆为上升态势,压力指数、影响指数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协调,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压力指数、影响指数指标作为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直接反应成为影响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状态的主要障碍因素。(3)影响贵州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为人口密度、常住总人口、人均绿地面积、碳排放总量、人均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态安全。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后果的分析,指出包括贵州黔东南地区在内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应当依托自身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走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内源式经济发展道路,有效实现人、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能否发展和赶超,主要取决于是否制定和实施了恰到好处的经济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可以通过走工业化之路来推进,还可以通过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来实现。对毕节试验区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可以为改善欠发达地区贫困状态,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碳足迹方法对贵州2000~2011年化石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碳足迹从2000年的0.13 hm2/cap上升到2011年的0.31 hm2/cap,年均增长率为11.56%。消费碳足迹构成以煤炭为主。碳足迹产值由2000年的2.20×104 CNY/hm2增加至2011年的5.38×104 CNY/hm2,年均增长率为12.0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从2000年的0.49增加到2011年的1.08,2011年为2000年的2.22倍。这揭示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还很艰巨。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能源消费足迹、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反思了农村研究中的方法与问题:(1)农村贫穷的历史必然性;(2)农村研究的悖论;(3)事物的发展是渐变的,急于求成适得其反;(4)真正的调查须对研究对象具同情之了解。  相似文献   

19.
山区工业化与山区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山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发展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山区工业化进程及其外部效果,剖析山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和要素,探讨山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安徽省宣城市行政区划沿革、现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变更该市行政区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