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工业大县大市大区要率先转型升级,把工业大县大市大区转变为强县强市强区,充分发挥工业强县强市强区在全省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领跑、示范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是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有力地推动浙江从"资源小省"走向"经济大省"。浙江省13个工业产值超千亿及近千亿的县市区①,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浙江工业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浙江未来一个时期建设全国工业转型升级先行区的龙头和骨干。  相似文献   

2.
《浙江经济》2014,(16):43-45
根据“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为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监测、评价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关于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57号),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组织了2013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工作。现将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浙江工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亟待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4.
推进浙江工业的转型升级,要充分把握浙江工业经济的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动力和规律性,树立五种发展观;要结合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重点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兴主导产业培育、制造主导向制造与服务并重转型、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企业管理现代化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5.
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总体上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推动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是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鹤峰县是一个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并不明显的国家级贫困革命老区县。但该县县域经济在恩施州率先由农业经济主导向工业经济主导转型,“十一五”期末建成“六大一强”县(茶叶大县、水电大县、药化大县、创汇农业大县、生态农业大县、磷化大县,跻身全省山区经济强县行列)的目标已初见雏形。  相似文献   

7.
高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再度引起全国各界关注。2002年,浙江省有2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总数全国第一,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综合实力比较强的17个县(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的县(市)有16个。国内一些经济专家在研究“浙江现象”时说,近年来发展势头旺盛的浙江有“一群小虎”。强县之路,典型地反映了浙江经济发展之路;强县的发展经验,是浙江经验的集中体现。小河有水大河满经济强县是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近几年,经济强县(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  相似文献   

8.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集聚区成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载体目标,衢州市全面加快集聚区提升发展步伐。至2013年底,位于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核心区的两大国家级工业平台(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管辖面积内的工业总产值占市本级的90%以上,已成为衢州工业经济主战场。发展布局有特点数量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陆立军 《浙江经济》2010,(22):37-39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突破,既是浙江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要点,是加快浙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冯洁  陈越 《浙江经济》2014,(17):30-32
浙江经济面临转型大考,已非朝夕之事。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出口。随着低附加值的粗放型经济逐步退出竞争舞台,"信息化"已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词。今年6月,李强省长在调研信息经济工作时指出,信息经济是能支撑未来浙江发展的大产业之一,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拉动力。  相似文献   

11.
《浙江经济》2014,(18):1-1
在经济转型、换挡调速的当下,"新常态"意味着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浙江顺应时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朱华 《浙江经济》2014,(14):50-51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是余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余杭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实体经济、打造产业余杭"的战略部署,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当前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日益紧缺,价值链竞争日趋激烈,余杭工业产业层次较低、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型升级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基于此,应构建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以此推动余杭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对浙江“省管县”体制和强县扩权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两项制度创新,是激发浙江县域经济活力的主要动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对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的力度。而“强县扩权”更是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改善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强县经济已成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其对浙江城市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招商引资的加快以及扩大社会就业等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总结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浙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彪 《广西经济》2014,(12):35-36
正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重点突破,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是当前扶绥县努力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的一项重大课题。扶绥县工业发展成效近年来,扶绥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以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县工业经济迈入了新阶段。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总量不  相似文献   

15.
临海、温岭、玉环是台州市的经济强县(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二市一县把握住发展机遇抢得先机,加快发展本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浙江第一个经工商正式登记的股份合作经济企业就出现在温岭,这一新的经济模式为台州经济发层次,资本和技术密集产业开始成为主导产业,但低成本优势仍然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工业增长潜力下降看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必健 《浙江经济》2012,(13):14-17
近十来年,浙江工业增长潜力持续下降,其根本原因在于沿袭原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在新的发展阶段下遇到严峻挑战。浙江工业转型升级,就要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上有较大突破加快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浙江经济发展的主线。工业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转型升级的主要方面。如何认识浙江工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如何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也是说得较多但尚未说清的话题。本文试从工业增长潜力变化切入,作进一步解析。  相似文献   

17.
叶时金 《浙江经济》2010,(20):52-53
"十一五"以来,上虞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工作主线,加快平台建设,破解要素瓶颈,促进政企互动,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各种冲击,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并在工业结构方面产生了积极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强县经济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逐步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浙江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举措得当、转型到位,完全有条件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浙江的传统产业不仅不能丢,而且更应当加强。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关键是要发挥好"六个作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浙江工业转型升级主要靠"两个轮子",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目前,从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都把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集聚各种政策、资金、人才、要素等资源,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存在着"一热一冷"的现象。从全省来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正确的,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毋庸质疑的,但决不能忽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相似文献   

20.
冯洁  何祎男 《浙江经济》2011,(12):18-21
从低层次"块状经济"向高层次"产业集聚"的跨越式转型,或许会成为浙江下一阶段产业升级的关键之举。"十二五"时期,浙江将着力为产业集聚创造发展新空间。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将是浙江产业集聚区大放异彩的新阶段。随着14大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