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本文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为例,对比分析了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制定准则所依据的基础观念、所得税会计差异的分类、所得税会计方法、财务报表列报与披露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新准则的相对优势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修订后的新准则中最大一个变动即用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虽然都是指差异的时间性,但两者内涵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侧重暂时性差异,损益表债务法侧重时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处理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旧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的所得税处理方法有应收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而新会计准则中只允许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文讨论了这种现行方式的进步性,并重点讨论了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新旧会计准则中所得税处理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旧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采用的所得税处理方法有应收税款法、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而新会计准则中只允许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本文讨论了这种现行方式的进步性,并重点讨论了损益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条企业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以下简称旧制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时间性差异”,同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暂时性差异进行处理,并对计量、列报做出了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韩宗强 《经济师》2007,(10):176-178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颁布前我国没有所得税会计准则,只有《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4)、《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1995),企业在会计实践中主要是按照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文章通过对相关概念、所得税计算方法、账户设置、会计确认及计量等方面的对比,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解析并对有关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徐鹏 《时代经贸》2007,(1Z):107-108
所得税会计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摒弃了旧规范中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从而导致新准则与旧规范在差异定义、收益确定所得税费用计算、亏损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真正建立与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认真学习所得税会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差异作一个全面的比较。以期大家共同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完全改变了原先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实现了所得税会计处理的重大突破。本文通过实例对新旧准则下所得税会计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和探讨,并对企业如何在新环境下寻求应对措施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9.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看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其中首次明确统一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信息列报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所得税会计的根源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所得税会计准则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侯佳欣 《时代经贸》2007,(8Z):149-15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的真正建立与完善,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完全摒弃了原有的核算方法,要求采用全新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进行核算。本文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利润表债务法的异同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对会计实务的现实意义,以期对新准则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王玉兰 《技术经济》2006,25(11):111-115
随着我国税制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二者在涉税业务中差异在不断扩大,已对税收征纳和会计核算造成了不少障碍。本文通过对二者协作必要性和条件的分析,对我国税会协作体系之构建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借鉴已有最优线性和非线性所得税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含有负所得税的最优非线性所得税模型(有缓冲地带),即修正的Mirrlees税收函数,进而得出一些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充实了最优所得税理论。这对于在目前我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尚未根本性扭转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通过实施负所得税制度重构收入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递延所得税的合理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递延所得税的会计规则操作成本巨大而益处甚微,是最令人费解的会计规则之一。本文发现,递延所得税的计算规则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它是公共会计师行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设计的金融分析规则。为确保会计信息的公益性和公信力,会计规则和税收法规之间应当进一步加强协调,不能放任二者差异的扩大。会计立法应当要求企业严格遵循依法记账原则,采用应付税款法记载其真实纳税额,同时在附注中披露会计处理与税收法规之间的主要差异,不得在报表中提供主观预期数据。如此,可妥善解决让最大多数的会计报表读者了解企业的法律事实和真实业绩和为确有需要的读者提供预期信息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2011年新个人所得税(以下简称“新个税”)法案应运而生。对于实行以3500元的免征额为主要改革内容的新个税能否够切实摆脱中国个税陷入的困境,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公平的目标,大多持怀疑的态度。针对这一问题,以新个税为基础,结合国外的主要税制模式,分析中国个税制度仍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中国个税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美税务会计理论总体上表现为结构的不平衡。采用归纳与实证方法,针对中美税务会计理论事实上的差异提出一个解释视角的假说,从引致的制度基础、理论需求与剩余、会计研究选题约束等方面进行推断,结论是美国税务会计理论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一个实用主义观念的结果,中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不是杜撰的虚无,而是一个诱致性的理论变迁。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税法制度与会计制度不断改革,并导致二者进一步分离。从中国税、会分离的现状出发,结合会计和税法相关理论,以中国现行的税法和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在探讨税法与会计差异的必然性和理论成因的基础上,从收入确认和费用扣除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税法和会计的实务操作差异。关于如何处理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逐步解决纳税实践中差异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偷述个人所得税问题与税务机关的稽查概率、稽查成本、处罚标准、税率及纳税人内疚成本等因素相关。税务机关提高稽查概率,提高处罚标准,加强纳税宣传是防止和减少偷逃税行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税收与收入分配:基于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税收分配作用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税制设计方案的差异。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累进综合个人所得税在发展中国家里面临着更高的管理成本、遵从成本、经济效率成本和政治成本,因而可能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最优策略。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应当是在合理确定劳动所得和资本所得税负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纳税人家庭人口数量及就业状况对费用减除标准加以细分。在商品税方面,对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将更多奢侈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并对与低收入群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免征营业税。  相似文献   

19.
Modern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was desig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improved indicators ab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y so that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could better control the economy. The way that performance is measured affects the types of policies used to try to accomplish policy goals. Two attributes of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are analyzed for their effects on economic policy. First, government production i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 at cost, rather than at market value as private sector output is measured. This biases policy toward a larger public sector. Second, output is measured as a homogeneous dollar amount. This biases policy toward focusing on increasing quantities of inputs and outpu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rather than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are the true engines of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policy could be improved by focusing less on national income as an indicator of policy, and more on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that foster economic progress.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stimates the extent of evasion of personal income tax (PIT) in Italy by integrating two methods that the literature has previously applied separately. The consumption-based method introduced by Pissarides and Weber (1989) is used to estimate misreporting of income in micro data collected in the household IT-SILC survey. We adopt an econometric specification close in spirit to that of Feldman and Slemrod (2007), which allows us to estimate income misreporting at different rates for different income sources. The misreporting estimates are then used in the discrepancy method to correct the incomes compared with administrative registered data. The comparison provides new estimates of evasion of personal income tax by type of income, region and income class. The estimates are used to improve microsimulation analyses of the distributional impact of tax eva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