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宏观经济具有双重影响。从短期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必然降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利于增加就业;同时还会出现“重积累、轻消费”。导致宏观经济失调,出现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从长期看,它意味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积累、扩大就业、能实现扩大再生产和促进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运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说论证了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的规律,认为技术进步与就业负相关。同时,也论述了技术进步在长期对就业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认为科技进步会导致社会分工的加深、就业领域的拓展、消费需求的增长,可以增加就业总量。我国应趋利避害,利用技术进步增加就业,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在这场被世人广泛关注的人机围棋大战中,柯洁输给了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人们纷纷揣测,在未来,机器人将大规模替代劳动力。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论述,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本文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人口流动和提高劳动者的社会福利等方面阐述了保障劳动者利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信息化对就业的影响 (一)对就业量的影响 1.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短期内使企业用工人数绝对减少,萎缩劳动力需求,长期具有刺激劳动力需求扩张的作用.从技术冲击的短期效应来看,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就业挤出效应.从技术进步的长期影响来看,技术进步能大大增加社会产出,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从而刺激企业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问题,揭示出了劳动力商品在供求方面的发展趋势,即相对过剩人口或失业人口将不断形成和发展。这一结论是科学的。但在马克思之后百余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问题始终维持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实践并未为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佐证。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是马克思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积累也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劳动力商品提供新的需求机会。重新研究和探讨这一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面临下岗和再就业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就业职工下岗,就业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再就业成为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对下岗再就业做初步探索,寻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规律,纠正人们在就业上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产业后备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存在条件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时发现,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比资本总量增长的速度快,而工人人口的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的增长快,于是就产生了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过剩工人人口。马克思说:“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的相对就业容纳能力下降,同时资本要素的分配能力却增强,而中国迫切需要扩大就业,并增强劳动力要素的分配能力,这是冲突尖锐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理论研究后发现技术进步对全社会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并厘清了资本有机构成与劳动报酬比重之间的变动规律。为缩短劳动报酬占比低水平徘徊的时间,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实现路径需要从制度或体制、政策、经济层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构成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保障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促进就业、增加外汇等方面作用更为突出。同时也带来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本论文分析加工贸易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以及可能对经济产生的后果,并针对当前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促进就业: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近年来实际经济运行结果看,物价平稳、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唯有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问题严重,当前应将促进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先目标。为此,必须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高层化就业竞争机制,大力发展小企业,加速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社区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2.
美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辽宁经济》2010,(4):84-85
失业问题是工业革命后随雇佣劳动而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因其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潜在破坏作用,促进就业一直都是各国政府政策的重点。就业政策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教育与培训政策等。美国在促进就业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和顺利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今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任务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地增长、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解决好就业、资源配置、再生产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问题。对宏观经济调控不能象搞市场对策那样总是使用权宜之计来应付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应当对经济走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基本判断,提前准备解决预案。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经济运行中 ,与实物相关的实体经济和与实物不相关的虚拟经济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经济系统。因为两类经济的运行规律不同 ,两者间经常会出现矛盾 ,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及经济增长。本文通过一个资源转移的概率模型来分析两者间的关系 ,基本结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辅相成。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看 ,任何一个方面的偏废都对增长无益 ;从短期看 ,任何投资的不均衡也会引起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15.
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就业的因素众多,文章选取了与就业关系密切的变量进行回归,印证了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促进就业的结论:轻工业比重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多;相同耗能情况下,服务业创造了比第一、第二产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在此规律中,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数量之比的资本构成必然提高,因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有机构成也必然提高,导致追加资本中购买生产资料的部分愈占愈大,购买劳动力的部分愈占愈少,而人口繁殖使劳动力供应增加,形成人口相对过剩,给无产阶级带来贫困化,称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一段话来自《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师生们早已耳熟能详,前些年还有人热衷于争议其中到底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必然提高,发达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是否必然贫困化,是否属一般规律。我倒觉得这些争议对眼前改革并非当务之急,因  相似文献   

17.
引言 近几年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浙江省民营经济的巨大作用是分不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繁荣城镇市场、满足社会需求,参与市场竞争和促进市场发育,加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对国民经济作出贡献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在市场经营经验、生产与技术经验积累的同时,不少企业也完成了必要的资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综合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后,我们有理由认为,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关口.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带符号约束的因子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FSR-BVAR),检验了引入汇率预期后实际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目标影响效应的变化,对比分析了实际汇率和汇率预期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汇率预期对宏观经济调控具有引导作用,汇率升值预期对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和就业具有正向引导,对物价水平具有负向引导;引入汇率预期,实际汇率波动对稳定物价水平和促进就业的有效性显著提升,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性无明显变化,对平衡国际收支有效性有所下降;在预期引导下,汇率预期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的调控更有效,实际汇率波动对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的调控更有效;汇改后,预期引导下的实际汇率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国际收支的调控能力显著提高,对就业影响效应减弱,而汇率预期对经济增长、价格水平及就业水平的调控效果减弱,对国际收支影响效应增强。  相似文献   

19.
从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看,整体经济已表现出增长较快、效益改善、各项比例关系比较协调的良好运行格局.但在宏观经济向好的背景下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陈晋玲 《北方经济》2007,(13):68-6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开放本国市场,发展出口贸易,一方面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的技术,不断积累科学知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出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就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