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远见》2006,(Z1)
2004年3月9日,国美向各地分公司下发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清理完毕。格力总部随即反击说:“如果国美不按照格力的游戏规则处事,格力将把国美清除出自己的销售体系。”国美、格力交恶由此而生。格力方面透露,2005年第三季度销售额达129亿元,几乎是2004年全  相似文献   

2.
《企业管理(北京)》2004,(4):107-107
《经济参考报》报道,3月9日,国美电器向全国分公司发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清理完毕。随着事态的不断发展,这种争执迅速蔓延。格力、国美的“积怨”由来已久。早在去年,格力就曾对深圳国美策划的“买威力,送格力”的促销活动表示过不满,而今年春节后由于成都国美售卖的空调降价,双方冲突开始升级,使得格力与国美的关系再度交恶。  相似文献   

3.
海龙  松涛 《英才》2004,(7):59-59
“请问有格力空凋吗?”?“没有,我们国美店不出售格力空调!”不久前,国美总部以格力的代理商模式、价格等不能满足国美的市场经营需求为由,向各地分公司下发了—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清理完毕。  相似文献   

4.
早在2004年初,由于国美和格力在价格促销问题上没有谈拢,关系恶化.国美遂向全国各地分公司发出来了一份"关于清理格力空调库存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分公司将格力空调的库存及业务清理完毕.  相似文献   

5.
近期,号称空调业大佬的格力和流通巨头国美之间的争斗,搅得业内人心惶惶。众人皆翘首以盼格力、国美大扳手腕,到底输赢谁属?两年来煞风日烈的厂商拼争,究竟何去何从?会产生何种影响?现在的现实是,3月9日,国美的"格力封杀令"已将国美与格力的合作生生斩断,国美开始以"金牌"令全力扶植二三线空调品牌的成长,格力也将橄榄枝频频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家电行业从来就不缺新闻,07年能够登上各大媒体头版的自然也不少,而最引人今年注目的当属格力连续的两次大动作了。首先是在3月14日,广州国美电器总经理高集群与广州格力总经理王韦权联合签署"国美-格力战略合作升级"协议,并宣布即日起格力空调将在广州国美旗下33个门店全面铺货销售,而国美也一次性向格力抛出了价值  相似文献   

7.
3月22日,一位名为“hfpan”的网友在一家叫做“艾肯家电网”的专业论坛上贴出了一个帖子“据可靠消息广州国美东埔店有格力空调出售。”在帖子中,“hfpan”还给出了一个来自国美官方网站的链接,通过该链接,可以看到格力时下最为流行的空调一览无遗。于是,在网友疑惑地问道“难怪国美格力都彼此给了对方一个面子,在广州低调和好了?”  相似文献   

8.
格力首创股份制销售公司模式(以下简称“格力模式”),即通过在每个省选定几家大的经销商,共同出资、参股、组建销售公司取代原来的经销商模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来操控区域市场。 在2002年空调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形下,格力空调的销售反而稳步增长,销量增幅达20%,销售额及净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格力业绩稳健增长的原因,除了其高贵的产品质量、务实的专业化以外,格力独特的销售模式功不可没。 格力模式制胜市场的“绝招”是什么呢?“攘外”先“安内”。  相似文献   

9.
叶庞 《中国新时代》2005,(10):102-105
国美、苏宁,既耳熟能详又非常陌生的两大家电连锁巨头,一个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霸气十足,凭自己强大的终端竞争力视上下游厂家如无物,一个无论在商业资本还是实业资本上均左右逢源,以和气生财的传统形象,在缓慢发展中赢得越来越多的尊重与市场。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创维高调宣布,要在城镇、农村市场投建数以万计的“4S”店。这不禁让人想到,早些时候人们对格力空调通路模式的关注和议论。在“厂商博弈”和家电大零售商迅猛扩张的背景下,不少专家将格力的成功归结为“自建渠道”——培育专卖店体系,格力似乎也无形中再度成为“榜样”。  相似文献   

11.
格力渠道因为独树一帜的厂商股份联合经营销售模式独行江湖,然而这种模式从诞生以来就一直饱经各界争议和讨伐,但其却异常顽强而稳固地“活”得很好。格力厂商联营体模式产于混乱的空调行业战国时代,其在武汉率先联合业内大户合股成立股份制联合销售公司,把品牌及销售的双方利益捆绑到一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家电业的迅猛发展,家电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营销渠道正在显示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渠道冲突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以国美、苏宁等为代表的家电专业连锁的兴起,家电渠道冲突显得更加尖锐,如2004年的格力与国美冲突事件,2006年国美百万空调全面降价打破空调厂家涨价联盟事件。这些冲突影响到了家电厂商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渠道运行的效率。本文通过对我国家电渠道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避免冲突、建立和谐高效家电营销渠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家电连锁商业巨头苏宁电器的转型之路.以“张近东的再次创业”这一高度拉开,不仅令竞争对手国美电器“措手不及”,还让众多上游家电供应商看到了苏宁谋求模式转型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2009,(5):15-15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副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建议直接向农民发放消费券,她认为,家电下乡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从销售到农民拿到补贴手续复杂,操作不便;渠道不畅,能够从政策中受惠的农民有限;甚至部分地方出现保护主义和假冒伪劣产品坑骗农民的现象。今年2月24日,重庆格力已经向市民发放了消费券。市民可到各家电卖场的格力专柜或各地格力专卖店领取消费券,  相似文献   

15.
联盟!联盟! 最近看到关于家电企业的三条新闻: 新闻一:广东空调十巨头结盟长期以来各自为战的中国空调行业即将诞生第一个联盟:由广东10家主流空调生产企业组成的“广东省家电商会空调器专业委员会”已正式成立,这10家企业包括:格力、美的、志高、TCL、格兰仕、科龙、以莱特,深宝,以及美的旗下的华凌空调和正积极申请加入”组织”的中山长虹。有业内人士指出:广东空调业图谋集体话语权,将对国内空调业产生强力震撼。  相似文献   

16.
《经营者》2009,(21):12-12
2009年11月2日,广州格力空调销售有限公司诉广州市财政局案一审在广州市天河区法院开庭。在2008年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组织的一次投标中,广州格力以最低出价成为“中标候选供应商”,  相似文献   

17.
郭朝晖 《人力资源》2005,(10):56-58
作为已拥有200多家门店的中国最大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的销售额从2000年的30.2亿元到2004年的238.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大于50%。这种高速迅猛的销售增长掀起了震惊业界的“国美风暴”,连东芝株式会社中国总代表平田信正都由衷地赞叹:“国美10多年就取得了东芝在130年历史中都没有取得的成就。”今年3月份“2005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在上海召开,会上36岁的国美总裁黄光裕纵声宣告:到2008年实现1200亿的年销售目标,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相似文献   

18.
强弱的逻辑     
“在中国,我永远没有竞争对手。”13黄光裕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如果说2006年的施正荣是“时势造英雄”的话,那么,2006年的黄光裕则是一番“英雄造时势”式的巨大变革。2006年7月25日,国美电器通过香港的上市公司宣布:将对位列国内家电连锁第三位的永乐电器实施收购。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黄光裕的举动无疑引起了业内的恐慌。国美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苏宁大骂永乐是叛徒,表示三强鼎立到两权争霸,会使得整个家电流通行业因为竞争和争夺而更加激烈,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不利于整个家电连锁行业的发展。话语虽激,苏宁的恐慌程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家电零售巨头国美即将进入体育用品行业,一家名为“国美锐动”的公司将全权负责运营。这条有些迟到的消息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外界更关心的是国美锐动和国美电器这两家企业背后的关系,但其实它们在业务上是两家完全独立的公司。事实上,国美锐动的母公司鹏润投资集团在零售连锁业的丰富经验才是其进军体育用品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在家电零售业竞争愈加惨烈的时候,鹏润选择进入与家电零售业有着天然相似性,且利润率高、市场广阔的体育用品行业无疑是明智之举。也许,即将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国美锐动将不仅仅是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新“航空母舰”,而更将成为改变中国商业结构的那条“鲶鱼”。  相似文献   

20.
从90年代末期到今,国美、苏宁等大型家电连锁的迅速崛起,使其在与家电制造商的博弈之中占领了先机。在整个家电行业的价值链中,利益明显向家电连锁倾斜,并由此引发了家电连锁巨头与制造商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特别是国美。很多家电制造企业一面无法避开国美,一面对于国美心存抱怨,试图自建渠道揭竿而起,这让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暗流涌动的紧张关系再度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