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经济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提法,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新提法”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拓展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1.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与20年前提出的“小康水平”相比,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更加丰富:“小康水平”着眼于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全面小康”则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康水平”是总体上平均计算达到的小康,属于不全面、发展不很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考虑到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均衡小康”;“小康水平”是以人均GDP…  相似文献   

2.
小康,是古代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小康,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小康,是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把“小康”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用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激发了亿万人民的极大热情。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中国老百姓几千年难圆的小康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  相似文献   

3.
"全面小康"蕴含深刻的观念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娟  杨静 《经济论坛》2003,(13):85-85
自邓小平同志提出20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小康水平的标准。小康社会包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党的十六大豪迈地宣布,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今后20年,我们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政治制度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全面小康”。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和相关文件以及对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我们对两种小康之间的跨越和由此反映…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多种指标,其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一、十六大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观念、新内涵1.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向全国人民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令人振奋。这对于我们忠实实践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于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全面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  相似文献   

6.
刘继生 《经济纵横》1991,(12):25-28
<正> 国民收入分配是社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要遵循和追求的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今后十年任务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任务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翻两番是达到小康的前提,达到小康又必须以翻两番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曹春  赵瑛 《经济论坛》2003,(18):4-5
一我国很早就有“小康”的提法。《诗经》有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现。在西汉《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描述:“禹、汤、文、武、周公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务修明,人民安乐,而犹逊于五帝大同之世,故谓之小康。”小康遂成为理想的社会模式,其影响所及仅次于对“大同”的向往。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了“小康之家”;1984年3月25日和6月30日,邓小平在两次会见日本友人时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此后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1982年9月,…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总体上看,目前福建达到的小康是中低水平的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一、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的问题 从“总体小康”到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用“小康”这个词语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相似文献   

10.
区域差异与"三农"问题破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少龙 《经济经纬》2004,(2):110-113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因而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关键,重中之重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联芳 《发展研究》1995,(12):32-3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基本消灭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作为“九五”计划主要奋斗目标之一,福建省根据本省社会、经济状况提出力争在1997年提前三年实现小康。如今距全省基本实现小康时间不到900天,究竟农村小康建设进展如何,能否如期实现?本文对此谈些个人看法。 自从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确定把小康作为九十年代农业和农村工作总目标后,1992年初,省农办(原省委农工部、农委)、根据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六个  相似文献   

12.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固确立起“全面发展”观1992年2月,当江苏扬中县在确定“提前建成小康县”奋斗目标初始之时,一些同志认为,建设“小康县”主要是经济指标,只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可“一俊遮百丑”,其他各项指标就“自然达到”了。针对这种认识,县委发动并引导全县开展讨论,纠正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简单化,强化了全面发展观念:“小康目标,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又对社会事业提出了要求;既要求充实生活内容,又要求提高生活质量;既需要抓好物质生产,又需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而,根据县情,提出了“物质生活…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解决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我国现…  相似文献   

14.
宋立芝 《经济论坛》2006,(12):22-24
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同时又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社会概念,在国外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尽管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中国已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取得了一些有关小康建设的有效理论和方法。但是,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东部到西部,使全体人民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不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全民共享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重要标志是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双双超过800美元,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9.2%和49.1%,总体低于50%。城乡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3%左右。报告同时指出,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是一个重要表现。那么,怎样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呢?无疑…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中国区域经济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十六大的报告,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向全球宣布了中国在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和宏伟纲领。作为上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承前启后阶段,未来20年通过基本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加快现代化,一方面要提高“小康”的质量与水平,同时要更加重视三大差别(地区、城乡、工农)的缩小,使广大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和困难行业的职工这些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小康之惠。  相似文献   

17.
钟志雄 《经济师》2003,(4):264-264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到 2 0 0 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 ,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 ,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文章就地方财政如何建设全面小康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既是我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继续前进的新目标,又是为向富裕和更高水平前进的新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小康水平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点在农村。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对农村小康做出了科学概括:“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三大基本目标,即:经济发展目标、人民生活目标、社会进步目标。实质上是一个物质文明、一个精神文明。事实上,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就有对物质与文化守衡的科学阐释。2000多年前的孔子围绕“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曾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皆有所养,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不闭”的具体标准。清代郑板桥也曾说过:“何为康…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年起,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几年里,党中央先后发了六个重要的农业文件,制订了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