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地角色。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与环境要素成本不断地上升,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加速了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步伐,即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向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从经济转型的界定、长三角地区为什么需要转型、区域经济如何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具体探索了经济转型的界定、转型与升级的关系、长三角经济转型重大问题识别、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等问题,最后从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总体战略构想、方向与路径、政策建议等方面阐述了长三角地区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2.
3.
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应该从多方面去考察,比如从该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农业总产值、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进行分析。不过,由于这些指标都是对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反映,它们自身之间就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这样在用这些指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时就造成了信息的大量重叠,这种信息的大量重叠有时甚至会抹杀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的2007年1-11月份经济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客观科学地评价16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互之间经济发展,分析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战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各方面得到飞速发展。2001年以来,青海经济总量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8年,青海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青海经济发展已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但是,青海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什么样的规律性,未来趋势如何,值得测度。目前众多研究成果中,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尽管GNP或GDP  相似文献   

6.
朱金海 《浙江经济》2009,(20):36-37
新一轮城市化趋势、工业化趋势、集约化趋势、消费高档化趋势,等四大趋势,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当中,特别在沿海地区必须考虑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昱  肖红姗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2):41-43,69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60个县(不包括区)1998—2009年间的人均GDP数据为基础,首先采用标准差系数和锡尔系数分析该地区内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现状,然后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进一步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在1998—2009年间逐渐增大,并且基本不存在动态收敛的趋势,仅部分地区内县域经济存在俱乐部收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用价格法估算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一体化指数在波动中下降,相应地长三角区域内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区域间经济融合不断扩展与深入。建议从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开放型经济来促进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政府的财政支持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三大城市群之一,对其研究具有示范意义。文章选取1995-2012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地方财政收入与城镇化率两者的关系,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区域内城镇化的不均衡发展与财政收入有直接关系,从长远看应注重财政投入对城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玻  耿亮 《科技和产业》2023,23(10):253-259
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对于加快中国现代化新征程至关重要。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3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绿色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城市绿色发展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存在地区差异;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增长,“东部>西部”的阶梯状分布,低水平城市占比减少,中水平与高水平城市占比增加的演进趋势,具有明显正向空间集聚特征。据此,从环境污染、低碳理念、生态文明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沿着“产业专业化-产业集聚-产业转移”这样的思路对长三角区域内制造业空间转移展开研究。首先,对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同构悖论重新进行测度;然后,对用时间序列对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分析;最后产业在两省一市的空间转移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2.
衢山岛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据有关专家调查研究,衢山拥有国内罕见的深水港区,具有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作为自由贸易港区对外开放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主要城市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和协调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日益严重的形势,本文对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区域定位,即将其放在不同层次宏观区域背景里,确定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协调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就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周边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要争取在资源配置、市场等方面融入长三角,并尽快与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进行全面接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从1990年代开始,浦东的开发开放掀起了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外商投资不仅加速了长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的进程,而且长三角交通、信息和市场的一体化促进了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的便利。长三角以上海为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心,其他区域为发展腹地的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形成。长三角地区正在逐步强化区域产业结构特色,长三角产业分工深化为长三角的合作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差别化竞争格局,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从“泛珠三角”的合作发展探讨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截至2003年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协定数量已接近300 项。顺应这个趋势,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并取得进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宣布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  相似文献   

17.
邱婷  吕宏芬  童素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01-107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对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进行测算,并分析对外贸易对其所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在不断提升,主要由绿色技术进步所推动。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长三角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产业结构是贸易开放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为此,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应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后发优势日益明显.在上海的带动和辐射下,"长三角"已成为今日中国经济最发达、发展最迅速的区域,并已排名世界城市群第六."长三角"的政府和企业也参与和组织了四个区域性的合作组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同时还建立了"长三角"三省市高层沟通机制,并对"长三角"的发展前景达成共识.但是,区域经济长期以来仍呈悬而未决的态势,竞争多于合作,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壁垒不少.诸如外资引进时优惠政策搞N+1,同类产品出口时价格搞N-1,最终大大增加了外商商业利益,而使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区域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如何探索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发展战略课题,即以城市群这个更大的能级,来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由于"长三角"不同于"珠三角"处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在现行的体制下,地方利益又不可能被完全排除,因此联动发展的新路子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外资空间演进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在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仅限于在少数城市,特别是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大中城市,其特点是孤立的与静态的,没有形成外资主导产业链,对城市群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20多年的磨合,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资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出击,根据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定位开始加大在长三角的扩张力度,加强其各布点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客观上强化了长三角城市群诸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整合一直受制于区域壁垒的情况下,外资的空间]进推动了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9+2”的“泛珠三角”模式对我国的区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泛珠三角”模式本身的特点,认为“泛珠三角”应该按照“核心—外围”的模式进行发展,并进行了具体阐述;提出了“泛珠三角”背景下西南地区构建长江上游“西三角”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的发展思路,最后分析了“大珠三角”整合面临的困难、“泛珠三角”发展中与“长三角”及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协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