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国内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已经进和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能力不断提升,这也对国内传统出版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国内传统出版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文章对媒介融合时代国内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赵志豪 《特区经济》2012,(8):209-211
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提升其产业链合力,对于发挥其产业功能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整合内涵的界定,在分析装备制造业产业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其产业链的网络整合模式,并从价值形成、价值实现和价值优化三个层面对产业链整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产业颠覆与融合推手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互动、透明的特点,已经颠覆了众多传统行业,如零售、出版、视频、传媒等。综观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企业结合高网络效应、低连接成本、互动效率、服务价值等资源重新整合了传统产业链结构和商业生态系统,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集群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链韧性。针对数字经济产业与制造业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以产业链理论、产业韧性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水平,探究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产业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产业协同创新亦可显著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中起显著调节作用。从产业融合集群、产业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为我国制造业提升产业链韧性开拓了新思路、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内外约束条件论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行业环境趋势分析,提示了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矛盾,进而提出了保障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础战略。文章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行业环境呈现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敏捷制造趋势、资源刚性约束与经济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循环制造趋势、信息技术和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等三大趋势;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制造业快速扩张与生产性服务业迟滞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价值链低端环节依赖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思想认识制度供应滞后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等三个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在矛盾;文章归纳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主次明晰的国家政策扶持战略、与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集群战略、面向全球相关产业的共赢型竞合战略等四个战略,应作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  相似文献   

6.
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有一定实力电影公司的必然选择,全产业链模式是以传统的产业链为基础,向着大电影产业链推进,并且逐渐拓展电影产业相关的业务,但是,电影产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对电影行业的发展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文章概述电影行业全产业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类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我国能建设成专业化的电影公司,保证电影行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产业链整合战略是企业降低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纷纷开始进入产业链的上下游以扩大企业规模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先占领市场。文章以广东榕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企业的产业链整合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以下结论: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选择了实施产业链整合战略来获得新的市场势力和市场范围。因此,要获得垄断,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产业链的横纵向整合,以达到对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进而达到对整个行业市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集群能促进区域产业链升级和协同创新,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通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分析,发现在区域协同创新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存在区域分割、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度差以及集群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因地制宜、促进两链融合以及统一产业布局,增强区域创新互补力等来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产业与传统的媒体出版、教育、信息服务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消费电子产业迅速发展、互联网快速普及等条件的有力配合下,全球动漫游戏产业平稳发展。2006年,动漫游戏产业规模达到586.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7.7%。  相似文献   

10.
农业产业链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产业体系,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本文以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市鄞州区衣业产业链发展实践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延伸与整合现代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与整合必须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1.
单东 《特区经济》2003,(6):42-44
<正> 如今,饲养宠物的热潮正在我国的都市里悄悄兴起,随着宠物队伍的日益壮大,一支新兴的产业——宠物产业也正如冰山浮出水面。这一产业的出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后消费层次提高的结果,它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经济现象。本文将在后面的分析中分别从宠物产业目前的社会需求、产业结构、发展瓶颈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该产业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勇 《特区经济》2012,(6):178-180
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点,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升级具有引导与拉动作用。河南省虽然取得了稳定的发展,但还不是经济强省,自身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发挥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培养产业竞争力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正是本文进行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日前,作为一年老工业华丽转身的典范,南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转身而成的上海中际时尚中心正式对外亮相。至此,上海纺织的时尚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完成,这一艘航母级别的战舰已蓄势待发,即将扬帆启航,全面进军时尚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一、西部地区产业引入的战略选择与原则 1.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较差,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的指导,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盲目的、不科学的行为,以环境去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环境污染。而且沿海产业在向西部地区转移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当地环境立法限制发展的产业迁出,这都会对西部地区的环境造成新的威胁:因此,为了在产业转移中兼顾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求得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对丽水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了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丽水未来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显示器是将电信号转换成图像、图形和字符等光信号的光电子器件。显示器作为一种信息显示工具,对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显示器市场分析 回首过去的100年,CRT以其优良的显示品质和低价格优势,占据了显示器件的统治地位;展望新  相似文献   

17.
杨健 《特区经济》2014,(8):66-68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集聚指数模型,计算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从产业存量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分析,找出长三角地区具有转移潜质的产业。计算重庆市改进产业梯度转移系数,分析并找出它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选出长三角与重庆市可对接产业,提出长三角和重庆市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的融合不断显现化,本文对我国28个省市的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的融合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文化产业与软件产业的四大融合模式:简单耦合模式、文化先行模式、科技引领模式和互助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善庆  叶小兰  陈文华 《特区经济》2006,20(11):365-366
本文以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例,从关键人物角度出发,认为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壮大乃至到达顶峰,均得益于关键人物的作用。但是,在每个阶段,其作用各不相同。在集群发展过程中,官窑代表了集群技术的发展方向;当朝最高统治者对集群的影响伴随集群始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集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20.
工业园区是政府合理布局工业的一种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业企业的集聚。工业园区建设是各国政府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早已存在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但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浪潮则与20世纪80年代硅谷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最初称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今的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工业园区建设的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成为各地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协调之际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比较优势发挥的角度,就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若干想法,为工业园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