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认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金融调节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货币发行量,它能控制的是货币的供给,而不是货币的需求。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多个经济变量,不是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供应量时,当然应研究社会上的货币需求;也应该调节货币需求,这种对货币需求的调节,包括合适的利率政策、亦包括金融资产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许多国家和经济体在需求侧刺激政策无效时,都曾通过结构性改革摆脱危机或经济滞涨,推动经济脱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效率不高与供给结构错配,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本文从银行业的角度入手,在深入思考如何将银行业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研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谢光华  张雅婷 《浙江金融》2007,(8):15-15,14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刺激投资需求,促使我国自2003年以来连续3年超过9%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在宏观层面上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财政赤字迅速增加,财政赤字从1986年的82.9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2280亿元;(2)货币供给量增长持续上升,我国广义货币的增长始终在GDP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m2对GDP的比率已达到180%。本文研究我国财政赤字增加与货币供给增加的关系以及长期以来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对我国货币供给总量的影响,旨在说明赤字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财政赤字货币化,货币量超额供给以及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4.
在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减少的背景下,适度释放流动性如何支持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个突发外生因素,同时影响市场交易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改变了实体经济货币需求。适度释放流动性是减少疫情冲击损失,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必要之举。在特殊时期适量增加货币供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走向宽松。下一步要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  相似文献   

5.
2015年,我国开始了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的供给侧改革,回到增长本源创新,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指向非常鲜明,是指供给方面用结构性改革做文章,本文从宏观层面,通过实证检验货币政策对资源型经济结构转型的作用,从微观层面,通过理论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对个体企业转型变革的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6.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1991—2008年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加权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货币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经济增速和货币供给增速的合理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论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并无实际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刺激货币供给扩张,另一方面引起物价上涨;而货币供给扩张又会在满后期上引起物价上涨。  相似文献   

7.
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我国从2016年开始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进一步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需求侧管理主要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消费,那么,我国将如何开展需求侧管理,如何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呢?  相似文献   

8.
吴军 《金融研究》2002,(11):11-19
本文主要研究在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有关理论问题,试图解决两个方面的疑义:一是为什么不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以缓解通货紧缩问题?二是为什么不启用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启动经济、扩大有效需求,而要选择稳健的货币政策?文章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入手,在定义社会购买力两个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溢出”效应对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的影响,并由此而推断货币的“中性”或“非中性”与经济的非均衡类型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随着我国由资源约束型短缺经济向需求约束型过剩经济过渡,货币对实质经济的影响处于由“非中性”向“中性”转变的过程之中,货币政策对扩大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从而排除了以货币政策的独立操作来扩张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的可行性;从我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分析,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存在着货币存量、国民储蓄和政府投资这样三个方面的空间,体现了财政扩张有充裕的资金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挤出”理论并不成立,因而毫无必要为弥补财政的资金缺口动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旨在抵御经济波动、即实现并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定位应该是介于紧缩与扩张之间的中性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货币?  相似文献   

9.
梁森 《浙江金融》2007,(9):19-19,9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金融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货币政策,要运用好货币政策其关键之一是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又必须以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为依据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过紧了还是过松了正成为经济理论界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过紧或是过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数量界限,这就必须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相似文献   

10.
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流动性再次泛滥。美国的动机主要有两个:其一,扩大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引致货币需求增长,刺激消费型购买力,从而拉动经济复苏。其二,通过超量滥发货币,迫使美元对外贬值,有利于刺激美国产品的出口,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运行影响着货币供给和需求。它使得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变得困难。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减少了基础货币,增大了货币乘数;此外减少了货币需求余额。本文拟通过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影响,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利率管制下,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与非均衡。根据货币供给的动态调整模型,间接得到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以及我国各类货币供给向均衡水平调整的平均速度。通过将90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分为二个阶段分别测算,得到的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给向均衡水平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同时我国货币需求函数发生了变化,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有了提高。这也说明,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正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郭永勇 《新金融》2016,(6):44-49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如何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针对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应在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负担,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201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为6.9%,首次跌破了7%的关口。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之后,整体供求水平开始失衡,总体产能过剩,整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的依靠投资刺激的需求侧相关宏观政策遇到了瓶颈,因此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说明了在新常态下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从供给侧方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指出创新在经济新常态下是促进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继续重视需求侧"三驾马车"前提下,加快推进供给侧"三大发动机"改革,将会使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之下继续保持着高速且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利率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调节作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利率调节范围和调节深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正确统一的认识。关于利率的宏观调节作用,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的宏观金融管理基本上采取直接调控社会货币供给量的方式,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基础货币来调控货币发行  相似文献   

16.
<正> 1990年我国物价上涨率为2~3%左右,同期货币(现金+存款)供给与贷款规模增长都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经济供给大幅度下降,货币与贷款供给大幅度扩张,而物价上涨率却为2~8%左右?难道经济金融形势真的处于稳定状态了吗?笔者认为,货币与贷款大规模超经济增长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尖锐,仅靠需求侧的相关政策已经无法阻挡经济下行的趋势。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创造性的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求扩大有效供给,使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但因其与西方供给经济学都侧重供给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本文旨在从经济背景、理论依据、宏观调控方向方面对中国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经济学进行分析,找出其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王飞 《西南金融》2012,(3):10-13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得财政赤字政策经常化了,那么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是不是导致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原因呢?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在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两者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运行轨迹,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我国财政赤字政策与货币供给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导致我国通胀发生的主要原因,相反"倒逼机制"引起的信贷扩张才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本课题首先揭示了近年来我国总需求刺激政策的正向效应持续下降、负向效应不断上升以及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结构性矛盾上面临的诸多困境喏然后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逻辑机理喏并对国际上特别是2008年以后国际供给侧改革的最新经验作了介绍.基于上述研究喏从货币政策取向、预期管理、要素市场化、激发实体经济创新动力、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现金交易说"的具体分析 在分析这些货币需求理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货币需求始终与货币供给密切相关,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对货币需求的分析都考虑到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不同于货币发行,货币供给的范围又因国家,制度的不同有差异,从国际来看各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了多重口径,不准确的货币供给观念与经济形势判断中货币定义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从而导致不恰当的货币政策的选择,因此货币供给的口径的确定便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