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伟  刘牧鑫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12-17
文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了FD I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区位决定。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只是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的"局部"估计,能够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平稳性。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以及集聚因素是影响FD I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城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省域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估计和检验我国科研投入的空间创新效应。实证结果说明科研投入对地区创新具有明显促进,但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北京、四川为代表的地区,科研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西部地区则表现不佳。我国应当继续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吸引和留住人才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流动人才问题已成为各界关注热点。基于2014—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城市舒适性理论,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以上海-池州线为界,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长三角城市群流动人才居留意愿受其自身特征和流入地城市舒适性的共同影响,且城市舒适性表现为更显著的正向影响,证实了城市舒适性理论在解释流动人才居留意愿方面的适用性;不同类型舒适性对流动人才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使用传统特征价格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比分析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合肥市1号线对周边住宅的价格具有显著的增值作用,且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显著。空间滞后模型显示住宅与轨道交通站间距离每增加1 km,住宅价格下降6.09%,低于传统模型的8.6%。这说明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会使学者们高估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增值作用,即加入空间效应影响后的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5.
杨友孝  姚毅凯 《特区经济》2014,(12):117-119
城市轨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丰富人们的出行选择,还能极大促地进沿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以广州地铁13号线为例,通过构建半对数Hedonic模型,选取建筑、区位、邻里特征三大类共12个变量纳入模型,实证分析地铁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物业费对住宅价格具有正向影响;住宅距广州市中心距离是影响住宅价格的首要区位因素;地铁修建会给沿线1000m范围住宅带来价格增值,在0-1000m内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在200-400m内,增值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6.
李政  杨思莹 《南方经济》2019,38(12):49-67
文章基于2003年至2016年我国21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并且高新区设立带动的城市投资集聚是推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并非源于其对周边城市创新资源的掠夺,相反高新区设立对周边城市和省内城市均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提升了本省城市和周边外省城市创新水平。此外,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能够显著提升一般地级市创新水平;随着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高新区建设对城市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直至不再显著的非对称"倒V型"变化特征。但是研究也发现,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水平影响的区位异质性并不显著,高新区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7年中国各省份面板数据,首先,运用空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优化降低了本省碳排放水平,但是通过分解产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效应可知,虽然本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降低了本省碳排放,但却增加了邻近省份的碳排放量。其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对碳排放的影响。通过模型回归结果发现:发达省份的直接效应较小,而间接效应则较大,对于相对不发达的省份则相反。  相似文献   

8.
在剔除三部门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后,基于201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地理标志农产品能够抑制本省域及邻近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的特性具有新的变化。选取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相关数据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能源强度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强度存在明显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西北地区能源强度较高,东南地区能源强度较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外开放程度与能源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对能源强度的降低有促进作用;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主要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并形成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双极化辐射区;高质量发展重心轨迹波动较大,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高质量发展协调水平驱动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实力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集聚能力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协调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石家庄市的样点调查,采取市场出让价格与成本差额计算方法,对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增值收益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实例计算,发现城市住宅用地出让增值收益率变差较大.基于土地级别的增值空间梯度变化并不呈线性规律.说明城市内部土地收购成本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土地市场价格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全社会创造力的关键。文章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具有异质性特征的两地区三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要素禀赋差异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区域创新空间收敛的影响机理,并从城市层面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要素集聚促进了区域创新,要素禀赋的空间非均衡性导致了区域创新空间差异。我国城市资本和劳动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方向总体上偏向资本。在有偏技术进步作用下,价格效应引致稀缺要素向发达地区集聚,技术进步方向的非同向性造成创新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加剧了我国区域创新空间差距。研究结论为提高区域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创新空间收敛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特征价格理论,建立广州地铁3号线建设前后对沿线住宅价格影响分析的特征价格模型,并利用沿线住宅房产的交易数据,分别研究了该线对沿线住宅价格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结果表明:广州地铁3号线对沿线住宅的影响范围为1000米,沿线住宅价格每年的上涨幅度为10.8%.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矢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指数、演化特征指数(LECI)和热点分析定量识别宜春市2009-2018年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并从全局和局域两个尺度对比Logistic回归模型及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GWLR)模型探索乡村聚落演化空间驱动模式.结果表明:第一,宜春市乡村聚落规模整体呈扩张态势,...  相似文献   

15.
詹晶  刘滨 《科技和产业》2021,21(6):124-131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厘清现阶段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更好地发挥粮食主产区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作用.基于粮食主产区2001—2017年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检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模式,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主产区粮食产量处于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省份较多,处于高-低和低-高集聚的省份较少,且空间相关性随着时间波动下降;2001年及2017年种粮人数对粮食产量的驱动作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他因素对各地区粮食产量的驱动作用基本一致.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必须在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地域发展差异的基础上,从提升粮食单产、坚守耕地红线、规范化肥使用、推进农业科技化、防范农业灾害等方面着力改善,以期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相结合分析了2003—2012年我国国内外市场及经济增长的空间范围及形状等特征,继而识别了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重心均向我国西北方向移动,国内外市场呈现空间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空间向内陆聚集,且国内市场对经济增长贡献要大于国际市场。我国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考虑了相邻城市的地理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模型较经典的回归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周旺 《开发研究》2024,(1):42-54
在利用拓展的D-S模型进行理论推导的基础上,采用2012—2020年中国地级市跨期截面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城市集聚阴影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可以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在区域异质性分析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而中部和东北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中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却强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从而加剧了城市集聚阴影的程度;北方地区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其数字经济弱化了地理距离的作用,对城市集聚阴影具有缓解作用,而南方地区基本不存在城市集聚阴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引导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地打造新的增长极,从而缓解城市集聚阴影,加快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城市区位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绿色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是其重要的作用路径;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符合梅特卡夫法则;本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地生态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江苏科技信息》2019,(30):48-52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三级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研究对构建数字城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数字淮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技术,并介绍了数字淮安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建设成果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估价方法和估价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土地估价方法,针对收益类型的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的评估问题,建立了通用的城市地下空间权价格评估模型和地面—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对应模型,并导出分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对应于地面土地价格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