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初,管理层收购MBO在民营经济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国有企业、国有股权改革理论上,通过MBO是实现国有股减持的一种有效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并不像理论那么简单。譬如,股权定价问题就是MBO操作的难点。定价问题是经济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交易各方的利益得失。西方国家MBO参与收购定价的主要是经理层、目标企业股东和MBO中介机构三方,MBO定价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中国在MBO定价时却表现得较为复杂,尤其是关于如何合理确定转让价格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建立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完善企业价值评估机制,科学地进行股价的核定是MBO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丽 《商》2012,(9):42-42
MBO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两股相反的力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要求对可能的合格股东担当者进行筛选,而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完备定价机制的缺乏又使MBO成为合理、合法转移国有资产的通道,MBO在中国陷入了困境。本文在对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中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短期突破方法以及对部分收购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洋 《商业研究》2005,(6):97-99
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企业重组的工具 ,自引进我国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了众多的非议 ,其中MBO的定价问题是这些争议的焦点。从MBO定价的依据问题、对管理层的补偿问题与定价标准问题等多方面对中国的MBO定价机制进行研究。得出MBO定价不必以净资产值作为定价的唯一标准 ,定价中应当适当考虑管理层的历史贡献 ,并参照公司控制权交易理论 ,通过市场机制为我国企业的MBO正确定价  相似文献   

4.
对上市公司MBO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O是当今中国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是目前国有资产退出方式的又一新尝试。在中国上市公司MBO中选取了 7家典型性样本公司 ,并从转让方式、定价、资金来源、业绩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同时结合国外相关实践进行对比探讨 ,指出中国的MBO与国外盛行的MBO有着本质区别 ,因相应配套环境与措施的不健全 ,上市公司应慎行MBO ,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MBO。  相似文献   

5.
管理层收购的定价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国家,参与收购定价的主要是经理层、目标企业的所有者阶层和MBO中介机构三方,而在中国,MBO的实施带有强烈的国有企业改制性质,因此参与收购定价的除了上述三方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和企业职工这至关重要的两方,MBO定价在中国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企业资产有直接控制力的地方政府和有强烈收购意愿的经理层之间的博弈。 这就使得MBO的收购定价不得不考虑另外3个敏感话题:一是国有资产的保全,股权出让者的利益甚至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需要给予保护;二是企业职工利益的兼顾,实施MBO  相似文献   

6.
定价机制的缺陷是我国企业实施MBO失利和造成负面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实施MBO过程中定价机制的缺陷,由此建立MBO定价模型,并提出了完善MBO定价机制应同时加强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和措施,从定价机制的角度对今后我国良好有序地实施MBO提出了建议和主张。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有企业MBO中国有资产转让定价过程中存在不足,为此,应完善MBO定价体制;改进定价方法;加强政府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8.
我国管理层收购(MBO)定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蔚 《市场周刊》2004,(8):74-76
近几年我国管理层收购(MBO)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市场、法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MBO的实施一直备受业界关注,本就MBO在国外国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两个较合理的定价模型。  相似文献   

9.
中国MBO简评     
MBO即“管理层收购”的缩写。MBO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曾经风靡一时,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MBO近些年才开始试行并逐步兴起,国人对MBO还不太了解。本文将简要介绍MBO的现状、作用、风险,重点围绕定价问题、信息披露、融资渠道以及法律制度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并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臧忠秋 《市场论坛》2003,(12):30-31
本文首先说明了我国中小国企引入MBO的原因,然后对MBO实施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定价与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中小国企实施MBO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管理层收购:融资、定价、风险防范与信息披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理层收购是当前我国企业界和资本市场上最受瞩目 ,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的热点问题之一。作为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 ,管理层收购对中国的最大意义就是可以作为一种产权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助于使中国最优质的上市公司资源的配置不断实现帕累托改进。本文重点分析了管理层收购中的融资、定价、风险防范和信息披露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利用MBO进行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再造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炜 《财贸研究》2004,15(6):70-75
MBO作为一种激励内部人积极性和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方式在国外获得了广泛的运用,但从其在我国的实施与发展来看,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障碍:缺乏推行MBO的制度保证;收购主体的合法性值得商榷;确定收购资产价格的公正性值得怀疑;融资的合法性存在问题;目标公司MBO完成后的整合与还款压力存在问题;缺乏实施MBO的专业人才等。规范实施MBO,推进企业治理机制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监管法规;建立公平确定转让价格的机制;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收购者的资金来源渠道;促进交易方式的创新;加强对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重视对MBO完成后目标公司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3.
刘毅 《商业研究》2006,(1):87-89
管理层收购为实现国有中小企业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提供了一个宽广的思路。但是收购定价以净资产为基准的定价方式有失公允。管理层收购成败的一个关键在于收购公司的定价是否合理,还要考虑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管理层的人力成本,交叉使用几种收购定价模式,综合确定收购的公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舟 《商业研究》2006,(20):152-155
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诸多途径中,管理层收购因定价问题和融资问题而备受争议。目前国内MBO信托融资有四种模式,即单纯提供收购主体模式、单纯提供融资模式、股份收购模式、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模式,剖析各自的优缺点,在创设双向资金信托、要求管理层自有资金投入以及信托公司负责筛选项目三个原则下,MBO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信托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管理层收购的动机更加强烈.相关研究也再次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了1997-2006年间我国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事件分析法对上市公司MBO的市场效应进行考察.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没有带来显著的财富效应.表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积极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6.
黎凯 《商业研究》2006,(23):127-129
国有企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产权制度改革,MBO为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MBO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MBO的许多环节中存在各种问题。分析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曲线MBO中的代理作用,其实质是逃避政府对MBO的监管,使上市公司管理层最终顺利实现MBO。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末,管理层收购随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脚步登陆中国。自四通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被媒体披露以来,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明晰产权或激励高管人员,但同时也暴露出收购主体、收购价格和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应完善其法律法规,正确选择实施收购的目标,进行金融创新.适当引入外部投资者竞价,使MBO这种方式在我国的改革浪潮中尽其所能。  相似文献   

18.
何光辉  杨咸月 《财贸研究》2007,18(2):94-103
本文采用标准事件研究法来考察管理层收购(MBO)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股价反应。与在国外给公众股东带来巨大溢价形成对比的是,MBO在中国没有给流通股东带来收益,市场对MBO公告没有做出任何显著反应。进一步对中国投资者是否具有理性进行检验和比较后发现投资者是理性的,MBO在中国既不属于“利好”,也不属于“利空”,且似乎有市场操纵嫌疑,必须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9.
管理者收购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我国具有广阔前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信托公司参与管理者收购不失为一个上佳选择,应探讨信托参与MBO的方式,设计MBO信托解决的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