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
4.
农户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和微观组织,农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农户的生产效率上,农户的生产效率决定着我国整个农业的生产效率。因此,对于农户生产效率的研究,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现阶段农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力。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我国13年(1991~2003)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以及2003年全国各地区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对农户的综合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从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农户投入产出效率的趋势分析还是区域分析,我国农户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总体上都比较高;农户的生产纯技术效率比较高,规模效率相对来说就要低一些,致使大部分地区农户生产无效率。因此,从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状况以及资源配置情况来看,要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旁争力。就必须在提高农户生产技术的同时.增加农户的生产规模也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一、效率工资的理论分析1.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的局限性。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认为 ,企业工人工资的高低是由劳动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值决定的 ,工人的劳动边际产值越高 ,工资越高。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工人的工资取决于工人的边际生产力 ,厂商劳动力的最佳雇佣量是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成立是有较为严格的假设 :①工人的劳动是可以精确地度量。确定工人劳动的边际产值 ,须要对工人的劳动贡献作准确无误的测量 ,但实际上 ,对工人的劳动贡献是很… 相似文献
6.
中国绿茶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基于1999—2006年中国6个绿茶主产省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绿茶生产效率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6年中国绿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1.2%,其主要推动力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低下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目前我国绿茶生产还存在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投入过多的问题,且一些茶区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8.
内蒙古作为我国玉米主产省份,对内蒙古自治区2009-2015年玉米生产效率采用DEA方法,研究得出内蒙古玉米生产存在冗余主要是因为物质与服务费的过多,为提高内蒙古地区玉米生产效率需要优化资源投入配置.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的地区差异与产业差异,对我国劳动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劳动市场地区分割已明显减弱,但产业分割仍然严重;工业部门存在较高技术门槛和体制门槛,传统服务业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政策模拟显示,劳动市场一体化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0.
陈捷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18(2):42-43
财政支出的效率是财政管理和政府行政改革追求的首要目标与核心价值。现阶段提出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公共部门管理的众多模式和方法中,绩效管理由于其对公共部门效率和责任的强调、注重结果导向等优势,成为公共部门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收入差异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社会阶层动态演化理论,本文提出了部门收入差异阶段性假说。随后利用CHNS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该假说。结果表明,第一阶段(1989—1997年),在较高的收入层次上,非公共部门比公共部门具有明显的收入优势,并且这一收入优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非公共部门的教育回报率也更高;第二阶段(2000—2009年),在中低收入分位数上,公共部门比非公共部门表现出明显的收入优势。在较高的收入分位数上,非公共部门不再具有收入优势。在较高的教育水平上,两大部门的教育回报率接近。同时,两个阶段中在较低和较高收入分位数上表现出的部门收入差异主要源自部门特征因素。实证研究支持了阶段性假说,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性调整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演进路径——对“社会倾销”指责的一种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常因低劳工标准而被指责为“社会倾销” ,而发展中国家则反对将劳工标准问题与贸易挂钩。本文提供了一种解释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演进的框架。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市场机制对于劳工标准的改变有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由于劳动边际生产率低而向国外流动 ,同时外国资本也进入发展中国家 ,在此过程中劳工标准得到提高 ,而并不需要国际组织的外力干预。这个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是两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本文运用CES生产函数说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理论联系.通过运用VAR方法和1978-2006年间的数据,检验了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的重要因素.从短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负的,但从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就业效应是正的.这说明,中国选择了一种适于就业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式.中国应坚持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的协调增长,采用适合于中国现实经济的技术,并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速度. 相似文献
14.
Christian Pfeifer 《The German Economic Review》2011,12(1):85-99
Abstract. This research note uses two German datasets – the large‐scale German Socioeconomic Panel and unique data from own student questionnaires –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for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Main results are (1) more risk‐averse individuals sort into public sector employment, (2) the impact of career‐specific and unemployment risk attitudes is larger than the impact of general risk attitudes and (3) risk taking is rewarded with higher wages in the private but not in the public sector.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已经作为一个响亮的名词被世人所熟知,但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等因素,中国制造业成本也随之上涨。文章选取1978-2010年中国制造业生产中资本-劳动-能源投入价格及成本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上述三种生产要素间AES和MES分别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制造业生产过程中,资本-劳动-能源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替代关系,并且能源需求较资本、劳动对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文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使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说,进而提出在我国公共投资中要注意的问题:既要考虑各地对公共投资有不同的需求,还要考虑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一些政策因素以外,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村公共投资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在工商业较发达的村公共投资活动也相对较多。对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由于本地公共投资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作用较小,因此这部分村民就不那么愿意对村里进行公共投资。从政策实施角度看,本研究发现,上级政府的公共投资更多地投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差的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投资战略有助于统筹区域发展,降低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运用中国四位数制造产业数据对R&D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估计两种不同的生产函数模型,本文发现R&D对生产率有显著正影响。在控制了市场因素和产权因素的影响后,R&D与生产率之间仍旧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还发现,R&D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依赖于产业技术机会,高科技产业的R&D产出弹性显著大于非高科技产业的R&D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18.
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就业和工资水平影响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2001~2003年经济普查数据,从企业层面就FDI流入对内资企业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表明:FDI流入对内资企业工资水平的正面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但有别于以前结论的是,企业层面FDI流入对就业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外资的进入可能会对内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抵消通过关联效应带来的就业增加。所有制、创新能力和出口倾向也是影响FDI流入对内资企业就业和工资水平产生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论公共部门合理边界的决定——兼论混合公共部门的价格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公共部门(主要是提供私人品的公共部门)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研究了其中存在的政府失灵,揭示了其根源在于政府目标的错位,在于缺乏公共需求对于公共供给的决定机制和信息互动反馈机制。由此导致了以政府目标为基础的公共部门的边界经常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我们从理论上提出了社会效益目标最优化所决定的公共部门边界的基本命题,以此作为评价政府行为是否合理的依据。由于公共品与私人品的边界不清还必然导致混合公共部门的价格扭曲,在合理界定两者的前提下,通过不同约束条件和不同范围内的放开行业准入,引进多元化的竞争方式,能够增加公共供给和缓解供给不足,形成合理价格的均衡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