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按劳分配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多数同志笔下的按劳分配是指广义的按劳分配,不同于马克思所设想的狭义按劳分配;实行狭义按劳分配与实行广义按劳分配需要具备不同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含义不同实行条件的按劳分配在社会的个人收入分配中所占地位不同,其社会性质也不同,与社会主义本质的联系不同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我国现阶段在公有制范围内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向,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在有人否定按劳分配,如“不容论”者认为,按劳分配是产品经济的产物,而与商品经济不相容;“等同论”者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在基本理论上都是明显错误的。当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格局,还未达到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单一的社会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是行不通的。在分配制度上,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应当允许各种非按劳分配形式的存在,但是,必须始终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有人企图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在个人消费品领域一直实行着“按劳分配”的原则,并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理论上讲,“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较之于资本主义剥削分配制度,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和时代的进步性,它应该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并非如此.“按劳分配”理论的初衷本是要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使自己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收益挂钩,但实际执行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按劳分配”原则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和落实,这就使我们应对这一理论在现实中的实践做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能否对这一理论赋予新的内容?这就是笔者的主要意图.  相似文献   

4.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根本不能实现的,主要因为,一是现实社会主义根本不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二是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因此,“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性质上看,按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等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应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社会价值 (包括商品和劳务 )分配个人财富 ,而非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个人消费品 ,应该体现劳动的价值而非劳动力的价值。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构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二因素 ,它们互相依存 ,此消彼长 ,又对立统一。劳动和资本是企业产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生产要素 ,它们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形成的国有企业产权 ,单纯属于资本或劳动所有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分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所以应当把为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践中,要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对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按劳分配理论确立的前提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出发,分析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限制,创新和发展。提出按劳分配必然演化为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同时兼顾劳动绩效和预期收效。  相似文献   

8.
有必要将按劳分配区分为探索型按劳分配与理想型按劳分配,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实施理想型按劳分配所需要的"马克思条件",但可以实施探索型按劳分配。目前学界普遍将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等同于公有制的比例范围,但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这不过是一种可能性极小的"刃锋"情形,由于存在"示范效应"与"失范效应",二者更可能不相一致甚至背道而驰。当前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所有制问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阶段而非局部阶段来看待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将两类经济的融合发展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实现形式;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定义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衡量公有制与按劳分配问题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理论大致可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朴素按劳分配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经济的按劳分配理论;第三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理论。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按劳分配理论尚未最终形成。自1978年以来,在以市场为取向的分配体制改革中我国经济学界就三大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是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二是究竟什么是按劳分配?三是究竟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但至今人们的认识还相当模糊,很不统一。要从这种困惑中走出来,我们必须引入“劳动产权”范畴。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中国,按劳分配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按劳分配分配的是货币而不是实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够"格",按劳分配也不够"格"。中国不可能实行马克思说的那种按劳分配,只能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按劳分配是一种重要的分配方式但不是惟一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按劳分配分配的是货币而不是实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够“格”,按劳分配也不够“格”。中国不可能实行马克思说的那种按劳分配,只能实行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重要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能否真正实现,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所谓按劳分配的实现就是指等量劳动必须获得等量报酬。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按劳分配方面始终存在较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分配不公,等量劳动不能得到等量报酬,报酬与劳动量不成正比。分配不公,在计划经济体制主要表现是平均主义,而在今天则更多的表现为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我们现在难以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 ,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 ;从现实看 ,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 (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劳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 ,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起来的观点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4.
当除劳动之外的其他生产要素成为公有财产时,这些物的生产要素以劳动者集体为分配主体参与分配,分配的形式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各项扣除”:劳动这一生产要素则是以劳动者个人为分配主体参与分配,分配的对象是作出各项扣除之后的个人消费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劳分配是在物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公有财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尚未达到实行按需分配水平的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按劳分配具有新的特征:其一,按劳分配的“劳”是实现形态的劳动;其二,以企业为基本分配单位的多层次的分配;其三,以货币工资作为分配形式;其四,并非纯粹的按劳分配;其五,按劳分配并非唯一的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16.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从理论上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分配方式,二者缺乏结合的内在理论依据;从现实看,无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分配都是不可能实行的(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和按分配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二者缺乏结合的现实基础。而且这种观点与过去那种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对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中国分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系列新的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与创造,也参与了收入分配,因此,人们对按劳分配在中国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存在疑惑。其实,土地、资本、信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物化劳动,它们参与分配,是按劳分配的创新形式,可见按劳分配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绝对主导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上都取得重大突破,本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分析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关系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该通过对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分析,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应与按生产要素-资金、资源、人力、技术-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形式。并且还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按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的按要素分配的本质区别,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两个前提条件分配是个覆盖全社会的概念。按分配主体分,有国家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的分配,它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来实现,其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其特点是强制性和无偿性;企业对职工的分配,它通过工资、奖金、津贴来实现,其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其特点是等价性、平等性;家庭内部分配,它通过安排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升学、就业、节余分享来实现,其原则是量入为出、略有节余,其特点是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