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视角下的世界汽车行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以汽车产业的分工水平以及影响分工水平程度的主要因素为分析对象,考察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模式。汽车行业中的企业通过研发积累,促使专业化水平提高,并通过不断的制度改进使行业内交易效率提高。专业化、交易效率影响分工的经济组织结构多样化。汽车行业内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及结构优化将提高行业资源配置的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世界汽车行业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生产网络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广泛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外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测算了浙江26个制造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并就垂直化专业分工对浙江制造业工资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制造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提升了行业工资收入水平;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制造业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比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更大。本文最后就如何提升浙江制造业工资水平、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静敏 《价值工程》2019,38(10):4-6
工程项目管理对于工程整体质量而言具有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更能提升建设效率、管理效率,使建筑工程本身获得较大提升。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将是发展的必然。本文即针对我国环境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入手,首先将目前我国范围内应用较为广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分析,随后选择EPC模式及代建制模式展开重点分析。在研究其风险点的同时结合实际进行较为稳定的风险防控措施制定,保障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4.
不可否认,专业化劳动分工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者一直把专业化劳动分工看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竭之源,而且,企业的组织 企业务流程,也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原理设计构造,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细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是一个“陷阱”,对企业绩效提高形成了障碍,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5.
对分工概念再界定,意在指出分工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分工在组织演进中的重要作用在于:组织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作用平台;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因,分工发展本身意味着组织的演进与变迁。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逻辑是分工与专业化经济,二者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6.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但“工匠精神”到底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和福利提高,学界对此尚未深入揭示。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和超边际模型构建,揭示了“工匠精神”的分工结构演进及福利效应,从而系统刻画了“工匠精神”的结构变迁与发展价值。研究发现,“工匠精神”是启动分工结构从自给自足向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演进的重要动力,而专业化、人力资本累积是其核心传导机制;当专业化经济程度和交易效率都很小时,经济处于自给自足阶段;当二者不断改进后,经济系统逐步进入局部分工的早期阶段;只有当二者都足够大时,局部分工才会直接跳跃为完全分工,否则经济系统将需经历局部分工过渡期而迂回升级为完全分工。除了结构变迁价值外,“工匠精神”促进分工结构演进的过程还具有提升商业化程度、扩大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剩余、改进经济发展内生优势和可持续性以及提升人均收入的经济福利效应。本文为“工匠精神”的经济价值给出了一个微观解释,也为中国通过培育、沉淀和应用“工匠精神”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升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技术专业化分工是否有助于我国构建创新驱动与区际协调耦合发展的新格局,基于2007—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技术专业化分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专业化分工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效应,即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先阻碍后促进作用,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中等规模城市表现得尤为显著,地区创新能力在深度与广度维度的动态演化构成了该效应发挥作用的中介渠道。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鼓励区际技术专业化分工、推进发展型城市群建设、完善市场化机制是有力的政策组合。  相似文献   

8.
地区产业规模是影响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数据,以产业规模、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等三个指标表示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大,而专业化指数、企业平均规模对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在东亚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度盛行的"雁行"分工模式逐渐式微,东亚各经济体间开始由产业间梯度分工转向产业内甚至产品内分工,"雁行"体系逐渐演化为网络分工体系。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的原理、特点,并以中国为例来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说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也可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超边际一般均衡模型论证交易效率的提高将会产生分工,专业化经济程度高于投资品互补经济程度将会产生分工与内生技术进步共同演进,李约瑟之谜的谜底在于分工。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回顾了以斯密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从劳动分工角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做了初步的解释。文章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是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根据已有理论结论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实,文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专业化分工的水平决定了都市圈内部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能力。合理评价都市圈内部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是衡量都市圈经济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因子分析的优势在于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区域经济是按照自然条件状况、经济联系、民族、文体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是社会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加工贸易数据对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垂直专业化国际分工体系之中,加工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且主要集中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是,此种贸易发展主要是由外资企业所推动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均从其母国(地区)进口,我国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环节。市场主要由这些外资企业所开拓,我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历史的原因,沈阳装备制造业尚未建立起大、中小企业配套与协作的产业集群,这将是影响沈阳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循环的关系。构建沈阳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需要发挥政府和产业自身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天,很多人都把斯密提出的关于分工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一一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可以解释生产力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的意义大概可以表进为:随着市场范围的增长厂商的分工和专业化将有助于厂商生产效率的改进.从而导致经济的有效增长。现在看来.这个命题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字面所能表达的范臣。  相似文献   

17.
钟朋荣 《英才》2006,(9):88-88
我一直不太赞成企业多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分工,深度分工就要求企业深度专业化。每个企业为全世界做一点点,集中精力做好一种产品,才能做到世界前几名,才有资格参与国际分工。  相似文献   

18.
在发达国家依靠技术垄断优势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分工高端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锁定风险加剧,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垂直分工是否有助于跨越“功能分工陷阱”?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将垂直专业化、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纳入统一框架,分析垂直专业化影响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整体垂直专业化水平和研发效率有明显提升,但只有少部分行业的垄断势力获得明显提高;(2)垂直专业化能够提高研发效率和垄断势力,但对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效应;(3)将研发效率分解成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发现垂直专业化仅对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发效率正向调节垂直专业化对垄断势力的影响,且这种正向调节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企业规模无关论”的新观点,与我国目前盛行的“唯规模经济论”截然相反。笔者以为,上述两论都失之片面,正确的理论是在承认的前提下,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专业规模经济和综合规模经济。前者因专业化分工效应而扩大产销规模与市场份额;后者因企业(集团)内部协调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获得效应。随着市场发育和市场交易成本下降,拥有专业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比之拥有综合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与竞争。  相似文献   

20.
企业多角化经营的理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企业经营的分工和专业化着手,通过分析企业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求及其转换,研究了企业多角化经营产生的理论机理,文章认为,由于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不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在企业成长的早期,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边际收益大于范围经济的边际收益,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追求范围经济的边际收益将会大于规模经济的边际效益,因此,在利润的驱使下,在企业成长早期,企业将以追求规模经济为特点的专业化经营为主,到一定阶段以后,企业将会由专业化经营向多角化经营转变,以获得范围经济的更大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