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管理》2004,(11):38-39
建设持久客户关系的秘诀是什么?怎样让这种关系成为你公司良好声誉的基础?怎样调整策略以不断为客户提供非凡的价值,从而避免被对手所替代或挤压?在我20年的CEO生涯中,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简单和明确,它包括五大准则:选用优秀的人:对他们投资:倾听他们的想法:将企业使命与文化相结合;信守自己的承诺。  相似文献   

2.
《中外企业文化》2010,(10):78-80
核心问题:如何增员客户?有何注意事项和技巧?当事人档案:谢欣欣,某人寿保险深圳分公司福田营销服务部,从事保险业近半年。疑难陈述:增员一直是寿险营销的一大课题,对组织的壮大发展十分重要。前几期在贵刊上看到了增员亲戚、朋友等熟人的文章,颇有收益。随着我在寿险行业从业时间的增加,我发现增员对象远远不局限于亲朋好友中,在展业或保单服务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很多非常适合从事保险营销的客户。  相似文献   

3.
两年时间,730天,你能做到什么? 会有很多答案。 但是,你能不能从无到有,从零到千。做成“千人团队,千万保费”的寿险大团队? 很多人会摇头。因为这很难让人相信。 但是,有人却能。 从2004年5月到2005年底,不到两年时间,寥寥600多天,她创造了这个的奇迹,飞跃到一个让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她就是山西寿险界第一大团队的掌门人朱素芬。[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你的客户是6号?你想让他爽快签单? 你的下属是6号?你想让管理更有成效? 你是6号?你想知道如何实现自我提升? 这都不是问题, 了解6号人格,让你轻松面对一切。 最近越来越多地昕到身边的人谈论九型人格理论,很多人都已经发现这一理论在自己生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他们都发现:九型人格,让我们更懂得自己了。按心理学的说法:“注意力焦点等于一个人感到的事实!”九型人格里的每一型,都是一个人主观看世界的方式,超越这个性格,到达的才是真正的本我一一高我.我们相信,如果能认真地学习九型并将之运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终究会达到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中外企业文化》2007,(11):77-80
核心问题:我打给客户的电话总是被挂掉,或者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打扰。怎样提高电话沟通的质量和达成效果? 当事人档案:刘辉,25岁,某大型寿险公司代理人,入司7个月。 问题陈述:加入这个行业后,我处处留心,注意从身边挖掘潜在的客户资源,主动地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以获得更多的联络人名单,这让我获益匪浅。但是,每当第一次打电话给那些素未谋面、或者仅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我心里都会有些紧张,总觉得电话沟通的障碍很多。首先,我们通话时间是很有限的;其次,对方的接听可能是收费的,会因话费负担而厌烦;再次,对方此时是否方便接听电话?由于无法看到对方的表情,我无法猜测对方心情如何、反应如何;还有,如果我在电话里表现得太客气,则很难接近对方,还可能让对方觉得我另有所图,如果表现得语气太轻松,有些顾客会认为我不够尊重他,不真诚。要拿捏好这个度太难了!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指点迷津,谢谢!  相似文献   

6.
《中外企业文化》2008,(3):77-80
核心问题:如何把握客户真实的想法? 当事人档案:李立珍,26岁,某大型寿险公司代理人,入司一年。 问题陈述:客户的心真是难以琢磨,这一会儿还是晴空万里,下一刻又乌云满天了。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我做梦都想知道客户心里在想什么。我试着用心揣摩客户的想法,但很多时候都与他们的真实想法相差甚远。请问如何捕捉客户内心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中外企业文化》2007,(6):26-35
超级品牌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中国人寿来说,这个问题似乎一言难尽。 作为民族寿险脊梁的中国人寿,身上的担当与使命、历次改革中承受的阵痛、几十年的砥砺前行,岂是三言两语就能道清? 但回答也可以很简单:一群上下探索的人,乘着行业向上的趋势,经营着一番事业,让中国人寿崛起神州,饮誉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记者:您认为中国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国外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有何不同?FRANK:在我的咨询经验中,西方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更多是从战略层面出发寻求顾问的帮助,比如说,他们会问:“我要做一个低成本供应商,在人力资源方面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好的实现公司的这一战略?”中国公司人事总监往往是从战术层面入手,他们常常问的问题是:“一个公司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公司的组织应该门的工作人员的水平。在西方,与我合作的客户方经理大多40多岁,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他们战术技术娴熟又具实力,他们请我做战略伙伴。在中国,我的客户…  相似文献   

9.
赵敏 《秘书工作》2012,(2):52-52
人的一生,除了与家人一起生活,与同事相处的时间最多。工作中,很多同志都是“两点一线”,即家里和办公室两头跑。如果在办公室不愉快,就丢了重要的一头。怎样与周围的同志友好相处?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一起亲密和谐、相互帮助,小人在一起相互勾结。”解读 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我们与人交往到底应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周围的关系?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答案,那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用更通俗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被广告所包围。但无论人类的财富得到何种方式的增长,人类的时间,却从来没有增长过。每个人都有且只有二十四小时,都需要睡觉吃饭读书工作。让企业主们觉得日益困惑:我怎样将我的商业信息送达我想要的目标眼前?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烦恼,多年前购买的定期保单现在就快到期,眼见这几年的保费就买了个“放心”而再无用处,不免心疼。是否可以让多年的积累派上用场呢?有些人在工作之初投保时,受经济条件约束,放弃了终身寿险而选择定期寿险。可几年过后,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发现似乎更需要养老保险、终身寿险或是两全保险了。那么有什么方法在不浪费原来保费的基础上变换保险呢?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2012,(10):91
一天,一个身为富商的父亲带着儿子到乡下去,想让儿子看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在贫穷的农家住了几天,回来后父亲问儿子:“你看到穷人是怎么生活的了吗?”“哦,看到了。”“那么,你告诉我,此行你学到了什么?”儿子回答说:“我看到了他们有四只狗,而我们只有一只;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寿险营销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客户,嘴皮子一动,把合适的险种一讲,客户认可签车,就算“搞定”了;有人说寿险营销很难做,是三百六十行里淘汰率最高的行业,让人对它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是难?是易?只有寿险营销人自己心里明白,甜酸苦辣咸,个中滋味只有局内人才有资格评说。  相似文献   

15.
核心问题:如何与做生意的人打交道,他们具备哪些特点? 当事人档案:于雪,女,刚刚加入保险行业的新人。 情景回放:刚刚加入这个行业,一切对我来说都那么具有挑战性,每天也都带着十分的热情投入这份事业。刚一决定从事这一行,我就有了自己的定位,去做生意人的保险。因为我们家就住在地下商场的旁边,我想把这里作为我的主战场,但是通过几个回合的“交战”,我发现我没有办法跟他们去沟通,一谈到保险他们都表示出不屑与反感,找不到切入口,工作也就没什么进展。所以今天特来这里请教专家:如何与做生意的客户打交道尤其像我这种陌拜?生意人有什么特点?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不胜感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一个老板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有一个业务部门,由一个业务经理主管。这个部门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个人业务做得最好,但是和其他同事关系不太好。关系不好的原因在其他同事看来,是这两个人不合群,而且老抢他们的生意,致使他们的业绩不好。在这两个人看来,是别人不像他们那样努力,而嫉妒他们。部门主管给老板建议,把这两个人赶走,  相似文献   

17.
一个老板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他有一个业务部门,由一个业务经理主管。这个部门有十几个人,其中有两个人业务做得最好,但是和其他同事关系不太好。关系不好的原因在其他同事看来,是这两个人不合群,而且老抢他们的生意,致使他们的业绩不好。在这两个人看来,是别人不像他们那样努力,而嫉妒他们。部门主管给老板建议,把这两个人赶走,  相似文献   

18.
《中外企业文化》2010,(9):78-80
核心问题:如何让新人留存?有哪些方法和注意事项? 当事人档案:李岳华,某寿险公司黄山中支营销服务部经理。 疑难陈述:增员一直是保险营销的一大课题,究其原因,是人员的流动性大,造成人力资源的相对短缺。因此,增员并不是最终目的,使其安心留下来,在公司“安营扎寨”,为公司带来业绩,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9.
《中外企业文化》2008,(11):77-80
核心问题:客户投诉,代理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如何妥善处理? 当事人档案:何勇,泰康人寿潍坊中支公司寿险代理人,入行六个月。 谁也不能保证产品和服务永远不出问题,因此客户的抱怨和投诉无可避免。客户的抱怨和投诉处理得好,可以增强客户的忠诚度,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处理得不好不仅会丢掉客户,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面对客户投诉,代理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应对,如何妥善处理?我们请来三位业内营销专家,请他们为读者解答。  相似文献   

20.
经常有人问我:那些特定公司成功背后蕴藏的企业文化是怎样的?要全面回答这一问题颇具挑战性。当你遇到一家有伟大企业文化的公司时,我相信你能明显地感受到它的伟大,比如员工随时准备讨论工作,而且他们乐于进行额外的投入,因为他们相信公司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