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相似文献   

2.
父亲快50岁了,我的朋友常常说:“写写你父亲吧,他是一个好人”。多少次,当我拿起笔的时候,千言万语都被泪水打断了,难以抑制的苦楚袭上心头,竟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相似文献   

3.
一个科学家跟一个诗人同乘一辆火车,两人互相都不认识,因此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说话。后来科学家忍不住了,就对诗人说:“你要不要玩个游戏?”诗人看了看科学家,没有答腔。科学家有点沮丧,继续问道:“要不要玩个游戏———我问你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给我5元;你问我一个问题,我如果答不出来就给你5元,怎样?”诗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游戏中不太可能赢科学家,于是婉拒了。科学家还是不死心,继续问:“这样子好了,你问我,我答不出来给你50元,这样可以了吧?”诗人虽然不太想玩,但是又抗拒不了金钱的诱惑,自认至少还有一点基本知识,应该还不至于输得太…  相似文献   

4.
一天,我从地里干活归来,父亲破天荒地亲自给我盛上一碗饭,对我说:“孩子,家里没钱供你和弟弟同时读书。我们把希望全放在你弟弟身上,你是姐姐,要做出牺性……”后面的话我记不得了,我一边扒饭,一边往碗里掉眼泪。饭后,我一个人躲在无人的角落里悄悄地撕碎了县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忍痛结束了自己的求学之路。在同学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我却蜷缩在前往上海的列车厢里,因为我被上海一远房表姐介绍去给一李姓人家  相似文献   

5.
老辈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承想,已届知天命之年,父亲竟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组长,还发了一枚“官印”———民主理财专用章。每次回家,父亲都使劲地挺挺微驼的背,自豪地说:“我可是老少爷儿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得尽心负责,村里的开支要是不合适,我不盖章,谁也不能报销。”末了总眯着眼睛说:“你说大伙看中咱啥?实在呗!做人就得一个秤砣砸一个坑。”我知道,父亲不是在炫耀自己,他是在向我敲边鼓。父亲生性耿直,凡事爱较真,好主持个公道。遇到不合理的事,不论亲疏远近就当面给人指出来,不留情面。为这,得…  相似文献   

6.
我想有个家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首歌是唱出了那些没妈的孩子的心声。是啊,没妈的孩子的确很孤独,像根草。但这根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就像那根草。我原本有一个很温暖,很美满的家庭,虽然父母不常在家,但是我一样可以得到他们的关爱。然而,自打母亲又生育妹妹之后,我的家就得不到片刻安宁,父母经常吵架,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起来,我和妹妹就在这种家庭“战火”中度过的。1999年初,父母亲在一次打闹后,走向了法庭。离婚是母亲提出来的。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法院在受理后,通知父亲回乡,但父亲拒绝回来,因为,父亲不同意离婚。母亲就跑到父亲单位亲自将父亲“逮”了回来。记得那天是6月12日,父母亲走上了法庭,母亲说要我和父亲一块去法庭听最后的判决。那天早上,我请了假等着和父亲一块出门,父亲却说什么也不肯让我去,还生气地说:“如果你去,那我就不去了。”那一刻,我哭了……父亲和母亲就这样离婚了。我和妹妹也被法院分别判给了父亲和母亲。从此,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母亲和妹妹,只身一人随父亲到外地读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才慢慢地接  相似文献   

7.
预支幸福     
记得小时候,母亲总喜欢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絮絮地和我说话。母亲在做棉被,已经做了半天了,她咬断最后一根棉线,把顶针从手指上取下来,望一眼窗外的阳光,说:“等明年呢,咱家就盖上新房了,到时候留一间屋给你和你妹。你们从小就爱千净,我再做两床新被褥,里里外外那是新的……”我拍着手跳起来:“咱家要盖新房了,我们要有新被褥了!”  相似文献   

8.
牧溪 《农家之友》2011,(6):56-57
聋子父亲让我无地自容从小,我就属于苍白瘦削的女孩,冷漠、孤僻、自私。我得过很多奖状,家里墙上挂着的却是漂亮的山水画。因为我把奖状偷偷地藏了起来,父亲问;"听说你这学期在学校拿了第一,怎么  相似文献   

9.
家乡饭     
记得那是1981年,我在县城读高中。有一天,父亲风风火火地来到学校,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拽着就走。我问家里出了什么事,父亲边走边说:村里分田到户了,你从小手气好,快跟我回去抽签。  相似文献   

10.
幽默漫画     
《农家之友》2013,(11):60-60
你中了几等奖? 晚上我做好菜,叫老公出来乘饭。这胖子屁颠屁颠的跑过来,估计是觉得自己特贤惠,边盛饭边嬉皮笑脸地问我:“媳妇,你觉得你嫁给我,你是中了几等奖?”我回这货一句:“谢谢惠顾。”二货老公至今没和我说话。 人怕出名猪怕壮 进小学搞讲座。结束后一个爸爸带女儿来求合影,当然很乐意地合了。完了凑上去看屏幕:“怎样怎样?我上相吗?会显胖吗?”小女孩咯咯地笑说:“老师你是男的为什么会怕胖呀?”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人想学医,可是又犹豫不决,就去问他的一个朋友:“再过四年,我就44岁了,能行吗?” 朋友对他说:“怎么不行呢?你不学医,再过四年也44岁啊!”他想了想,瞬间领悟了,第二天就去学校报了名。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跟人合伙做生意,运货的船突遇风浪,翻了,他们所有的财产和梦想也随之坠入了海底。他经不起这个打击,从此变得萎靡不振,神思恍惚。当他看到另一个跟他一起遭遇变故的人居然活得有滋有味时,就去问他。那人对他说:“我咒骂、你伤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快活,你欢乐,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你选择哪一种呢?”  相似文献   

12.
珍贵的礼物     
儿子过生日,早在多天前我就答应他,为他买上最珍贵的礼物。到他生日那天,我就询问他想要什么?儿子歪着头,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满意的礼物。我见他的样子怪搞笑的,就骗他说:“如果想不出,我就不买了。”儿子信以为真,嚷嚷道:“那就买一辆大大的玩具赛车吧!”我听后直摇头:“你的赛车还少吗?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不下10种。想点别的吧?是你认为最需要的,有价值的!”我提醒他说。儿子想了片刻,对我说:“爸,给我买个储蓄罐吧!要大熊猫那种的。”听了儿子的话,我心里特别高兴,儿子长大了。如果送了这个生日礼物,让他明白节约的道理,比起许多说教…  相似文献   

13.
偶然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说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他说:“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  相似文献   

14.
父亲在外不显山不露水,当了30年的小工人,没想到刚一退休回家便当了“官儿”———村委会会计。父亲当这“官儿”有些偶然。开春时全村进行换届选举,不少人暗暗活动,父亲没拉选票,大红榜上竟有他的名字,乡票,大红榜上竟有他的名字,乡亲们对父亲说“非你当这会计不行”。起初父亲死活不肯,乡亲们一拨拨地坐在炕头上给父亲“上课”,说大伙儿知道你在厂里当过会计,有基础,知道你心眼儿正,咱们村先头没规没矩的那样,该是个头儿了。父亲拗不过,答应试试。父亲上任第二天就“伤”了人。那天,父亲正在整理村里的账目,刚离任的一名村“老”干部拿着…  相似文献   

15.
萤火虫     
当送完最后一张逾期贷款通知单时,天已黑了。 月光照映着缥缈的薄雾,从山林、田野升起,路上已没行人,我走得很快。忽然,一亮点在我前面闪了几下,哦,原来是一只萤火虫。我便想起了儿时妈常教我的一首歌:“萤火虫,点灯笼,飞到西,飞到东,照我娃回家,别让他迷路。”想起这,我才意识到好久未回家了…… 幼时,父亲一身风湿病不能出工,家里全靠母亲挣工分维持生活。既要养我们兄弟,又要为父亲治病,拉下了队里不少的债,每年都是队里的倒找户。那时,看同龄人高兴地上幼儿园,我便缠住母亲说我也要去。母亲便哄我:“乖儿,莫去,你去了要扣妈的工分。”我便再没提过。以后便天天割草放牛,因为年底每条牛也要算工分  相似文献   

16.
家鸟西米     
那日老公出差归来,在楼下大呼小叫:老婆,快点!快点!看我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放下电话飞奔下楼,老公递给我一个手提袋,我一看,毛茸茸的,有几个小脑袋在蠕动。不会是野兔吧?我问。老公说:不是,提回家仔细看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7.
父亲到小菜畦转悠了一会,回来说菜上虫很多,再不浇药水,小菜就要被虫吃光了,让我去买2盒“敌杀死”。我以为听错了:“就巴掌大一块地,能有多少虫,要2盒药水?”父亲瞪了我一眼:你懂个啥!春季虫多,你光灭自家菜地里的虫,不灭旁边人家的几块菜畦,前灭后进,哪年长出个菜来?小菜虫也会乱地跑,我倒没有想  相似文献   

18.
广闻博览     
别人的事莫要管两个人结伴去赶集。前面走着个挑油的,后面跟着个扛布的。两个人一路走一路闲聊。挑油的说:“不关自己的事,不要去管。在世上做人,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扛布的说:“有一样事情,我好想管。”“是你自己的事啵?”“不是”。“不是你自己的事你就少劳神。”过了一会,扛布的说,“老兄,这件事情我确实想管。”挑油的又问:“是你自己的事啵?”“不是。”“不是你自己的事,你千万不管。你想想,管人家的事,对你有什么好处?”“对我是没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就莫要管。”“啪!卟通——”挑油的话刚说完,后面油桶的绳子断了,一担油全部打翻了,淌了一地的油,挑油的气得直跺脚。扛布的说:“你后面油桶的绳子快要断了,我早就看见……”“你看见了为什么不早说?”“我两次想开口告诉你,你都叫我别人的事情不要管,我只好不管了。”  相似文献   

19.
胡思华 《农家之友》2005,(9X):78-78
“你看我适合做什么?”在浦东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一位求职者向某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钟先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钟先生对记者感叹:“连自己适合做什么都不知道的人,要想应聘成功真是太难了!”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白马镇政府办公室采访时,进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镇党委书记黄凯迎上前去,他们像兄弟一样互相拍拍肩,高兴地握手。来人说:“我写的小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给你看个鲜!”边说边从包里拿出3本包装精美、散发着油墨香气的“大部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