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瑞明  焦豪  石阳  毛宇 《经济研究》2021,56(7):178-194
中国的高等院校招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明显的"本地偏好",为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在2008年出台了一项强力的"均等化"政策,要求"部属高校"将本地招生比例逐步降低至30%以下。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准实验"来观察中国高校中存在的本地偏好及其后果。本文首次利用中国2005—2015年1189所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均等化"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均等化"使得"部属高校"的招生分数大幅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所在高校的生源质量,并且,这种生源质量提升效应在本省和外省均显著存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均等化"政策实施后,部属高校调整了招生策略,将更多的招生指标分配给了外地省份,尤其是那些高分省份,从而产生了"双重结构优化效应"。在进行大量的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意味着,"均等化"政策带来了明显的招生名额优化配置效应。根据本文的发现,中国的高等院校"均等化"是保障未来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机会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采用RUMIC2009实地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社会网的教育溢出和教育回报进行代际比较的研究发现:以关系最亲密的三个关系人为代表的农民工社会网存在显著的教育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民工社会网的教育溢出效应和其自身的教育回报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社会网络的教育溢出和自身的教育回报都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在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这一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老两代农民工的替代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本文定量评估了高校扩招对大学教育回报率的异质性干预效应。基于“反事实”和“局部干预效应”的思想,将大学毕业生区分为扩招前不能升学扩招后却可考上大学者和即使没有发生扩招也能升学者。研究发现:高校扩招使前者收入增长了约40%,且并未明显削弱后者收入优势。这一结论在男女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通过推进高中教育质量均等化等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高等教育权益,使扩招“红利”惠及社会每个阶层。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法学教育大规模扩张后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之转变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一转变,应当处理好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法学教育资源分配关系;中国国情与西方法治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法律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部属涉农(林)高校为例,通过对其2000-2010年论文发表情况的动态分析,证明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存在极化效应。通过对2007-2009年高校“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结果”(第二轮)的静态评判,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并对发展极理论进行了验证。应发挥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中心的扩散效应,促进我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素娟 《经济师》2003,(7):110-110
文章针对目前高校中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 ,认为两者关系紧张的原因是由于双方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其中关键的一方是教学方。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教学方必须更新教育理念 ,以营销理念代替产品理念与销售理念 ,同时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构造准自然实验,根据十大战略产业中每个产业与其所涉及的高校一级学科进行匹配,结合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识别该学科具有A级的高校从而构建处理组,采取双重差分模型对重点产业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进行检验与分析。本文研究发现,重点产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向影响同时也呈现出高校间和地区性差异。重点产业政策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在“211高校”和其他高校中更为明显,更多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高校,而对“985高校”以及中部地区高校则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8.
家庭内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个体教育获得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2013年和2018年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考察了兄姐上大学对同胞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1)兄姐上大学对同胞高等教育获得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在二孩家庭和城镇家庭内部更为强烈,同胞间存在教育溢出效应;(2)这种溢出效应受同胞结构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长子(长姐)、相同性别和年龄差4至6岁的同胞间溢出效应更为强烈,婚姻破裂和亲子互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溢出效应;(3)机制探讨结果表明兄姐对同胞的知识传递及榜样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4)兄姐上大学对同胞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也会进一步传导至就业选择上,有兄姐上大学的同胞就业参与率更高,也更有可能获得稳定性更强和福利待遇更好的体制内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资本与大学教师学术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文艳  周晔馨  于洪霞 《经济研究》2019,54(11):133-148
本文考察了高校近亲繁殖所构建的强关系社会资本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对近亲教师学术产出的质量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机构近亲繁殖率与机构层面的中文学术产出质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并且对近亲教师个体的学术产出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近亲教师学术社会关系网络较为单一,而后者对学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学术产出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这造成近亲教师学术产出的质量显著低于非近亲教师。本文为"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创新和大学治理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多层次医学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医生人力资本异质性。本文试图利用医生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结合我国某省的DRGs数据揭示医院医疗服务错配与医生人力资本、就医可及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医院,其医疗服务错配程度越高;第二,医生人力资本与就医可及性存在互补效应,显著提高医疗服务错配程度,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第三,外科的错配效应比内科更显著,相对省属医院,错配效应在县市属医院更强。据此,本文认为患者的“用脚投票”就医行为和中国医生人力资本两级分化带来了大医院医疗服务的错配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居民金融能力指数,运用Pr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能力对贫困的影响以及金融能力、金融决策与贫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金融能力能够显著抑制贫困的发生,且城镇地区相较农村地区更明显。(2)金融能力对贫困的影响既存在“抑制效应”,也存在“偏离效应”,两者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3)经中介效应模型计算可知,在“抑制效应”下,金融能力可以通过改善金融决策来缓解居民贫困状况。具体而言,在三种不同的贫困状况衡量方式下,金融决策的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2542%,2296%和2160%。  相似文献   

12.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关注回报计划能否创造顾客忠诚这一核心问题,以参与超市回报计划的顾客为调查对象,从顾客价值视角出发,提出了回报计划感知价值、顾客满意与计划忠诚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顾客满意在回报计划感知价值与计划忠诚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功能价值、社交情感价值对顾客满意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对行为计划忠诚与态度计划忠诚也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顾客满意在经济功能价值与行为计划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在经济功能价值与态度计划忠诚之间起着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交情感价值与态度计划忠诚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问题是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北省省属骨干高校的研究生生源信息为研究依据,建立学术型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包括成绩指标、结构指标、整体指标和综合素质四个方面。通过专家打分获得相应权重,利用所建立的体系和权重,对2007—2009年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全样本数据探讨了作为创新和知识溢出微观主体的高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通过ArcGIS测算了2007-2015年上市公司所在地周边全部高校数量,并以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发明专利衡量企业创新水平,利用Anselin et al(2000)的KPF方程,采用双聚类OLS检验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第一,高校知识溢出对企业研发创新投入和有效创新产出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知识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地理邻近性特征,而行政边界关联影响较弱;第三,高校知识溢出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提升员工和管理层人力资本,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表明,空间异质性、高校异质性、企业异质性、中心城市集聚效应、高铁开通等因素导致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风险投资与公司创新绩效——基于创业板公司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风险投资特征角度对风险投资与公司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是否拥有风险投资背景对公司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风险投资持有期与公司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退出时回报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持股减持与公司未来创新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6—2012年中国6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面板数据,在考虑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差异的情况下,利用门槛面板模型对高校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与科研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与科研绩效之间会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表现为投入强度较低时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与科研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投入强度中等和较高时两者显著正相关。最后从整体与个体、纵向与横向、监管与激励3个关系层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5年数据,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风险评估信息披露显著增加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内部监督信息披露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显著降低了企业股价崩盘风险,而且这些结论主要存在于业绩较差、公司治理较差以及信息透明度较低的公司,未发现其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审计质量具有调节效应,而公司规模与上市时长的调节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 2 0 0 0年中国的微观数据 ,运用现代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在考虑异质性和选择偏差的基础上 ,估计了 2 0世纪末中国的教育回报。研究结果表明 :与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收益在人们中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 ;在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一种重要的实证现象 ,即人们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对教育水平进行选择。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以及工具变量法都难以对这种选择做出合理的估计 ,我们的分析框架弥补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 2 0 0 0年中国 6个省区城镇青年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为 43 % (年均近 1 1 % )。中国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后 ,较之 80年代及 90年代初期 ,教育的平均回报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49—2019年,中国各省份经济总量不平等程度先下降后上升,在近十年的短周期内也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而人均实际GDP不平等程度则处于水平波动的状态,近年来呈现σ趋同态势,并在2019年出现β趋同的新迹象。创新能力较弱、政府债务率偏高和劳动人口占比偏低是当前落后地区增长动能匮乏的重要原因。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解释1999—2019年省级层面GDP差异的889%和人均GDP差异的591%,其中研发支出与就业规模是地区GDP总量分化的主因,研发支出与资本存量是地区人均GDP分化的主因。空间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存在,但研发支出、资本存量和就业规模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区别,仅周边研发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