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冬梅 《全国商情》2006,(6):104-106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城市住房和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大量的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被征用后,因失去土地或土地减少而导致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相当普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从失地农民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就业出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进而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农民失去土地,城乡统筹改革就是要让农民变为市民,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就业为宗旨,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区分和质量的保证,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是指"种田无地,投资无钱,就业无路,保障无门"的"四无"状态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问题排在首位,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规范政府征地行为,维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使失地农民享有应得利益;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使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河南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失地农民没有得到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收益、就业难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是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基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让失地农民参入分享土地市场化的增值性收益、建立有效的就业保障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失地农民分享城乡之间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兼顾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6.
俞斌  陈月慧 《现代经济》2007,6(11):79-81
土地是农民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征用大量原农业用地,一些农民失地后容易陷入失业困境,导致生活水平下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征用农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人口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焦点,成为考验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提高失地农民的满意度,成为各级政府应当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农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地农民满意程度的结论。最后从长效机制角度出发,就政府在解决农民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方面提出了若干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问题是造成中国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石家庄"城中村"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发现土地产权、征用补偿等制度的不完善是失地农民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对土地和农民相关的制度进行创新并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快速发展的西部地区,由于土地征用导致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因此,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凸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由于城市周边土地被征用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失地上楼农民。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实现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但从农民实际情况来看,被征地农民在失地后容易陷入“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保障无力”的境地,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冲突不断,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土地补偿问题的实证调研结论,在失地农民补偿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农民失地的经济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完善农民失地经济补偿体系的解决方案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土地一度成为农民主要的生活保障,由于土地对农民收入的保障程度逐年降低,农民生活依然十分艰难。对拥有土地的农民,政府一方面应赋予农民永佃权,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与城镇统一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对于失地农民,政府应积极地解决他们的就业创业问题,并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试论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最稳定、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和安身立命的基础。解决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的根本。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措施。因此,应当制定妥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拓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措施,提供法律援助,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实地抽样调研数据,采用倍差分析法评估天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对换房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换房后华明镇有就业愿望的无业劳动力比例从9%上升到14%,而且“宅基地换房”政策并没有给换房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反而使农民的纯收入比从前低;但大部分农民对换房以后的生活感到满意。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也是华明镇目前最为严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应加快“三区联动”建设,着力完善就业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和渔民就业转型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转型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就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民的就业转型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辽宁沿海经济带农民就业转型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是一个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用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了影响农村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门,保障无份”的生存状况已经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以江苏省失地农民为研究案例,全面和典型相结合,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揭示了这一群体数量可观、征地补偿和安置费偏低、住房动迁难度大、失业比例高、家庭增收困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生活现状,指出他们多数不愿意放弃土地,迫切希望得到有效长久的生活保障,同时指出,失地农民增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应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权益,适时转换农民身份,健全各项社会保障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农民的土地不断被征收的过程。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面对日益增多的失地农民,目前的保障还存在许多不足。完善和改进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我们当前解决好失地农民问题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失地农民补偿安置研究失地农民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达成了以下共识: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核心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就业安置、培训、自主创业出发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以“区别对待”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种类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模式。以后的有关研究,还应从宏观层面系统性地研究失地农民问题,加强统计方法的应用,并多借鉴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大量农民土地被征,失去土地的农民也因此被冠名为失地农民。多数失地农民除获得了他们自己并不知晓经济补偿外,并无一技之长,如何帮助他们安居就业,尽快融入到城市化发展的行列中来,值得每一位关注何关爱他们的人去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