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征地拆迁导致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因此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妥善处理好工业园区征地拆迁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震荡,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2005年7月以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入手,使失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构建了和谐平安发展的局面,为开发区更快更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提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及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对目前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做法进行概括,提出解决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为各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地流转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一直是土地流转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土地流转中,各参与方及相关学者都积极探讨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对策。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决策部门制定规章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要真正保障农民权益,必须建立起能够涵盖农村保障基金、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内容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医疗、教育、养老及保险等社会保障内容的设立可以参考城市社会保障的建立及管理模式。但对于保障基金的创建和管理,可供参考的经验比较少,应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保障基金的经营和管理方法,维护失地农民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正在迈入加速城市化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化为广大农民变为市民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和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城市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像解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一样来抓,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制订政策,扎实措施,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解决征地过程中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应该把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作为最低目标,在征地补偿制定过程中,尽量多考虑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浅析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倩  段鹏辉 《价值工程》2010,29(8):241-242
土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而且由土地引发的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凸显出来。本文主要分析了土地非农化对失地农民产生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失地农民权益实现的政策性思考和建设。  相似文献   

7.
解决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是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农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原国有大中型农垦企业的“农工”,其养老保险问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已于前几年悄然解决;二是进入城市长期务工的农民工,其养老保险问题尚在酝酿或探索之中;三是仍在农村务农的农民,这是最大的群体,曾经进行试点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因制度设计和政府“零投入”问题已搁浅,重启尚待时日:四是因城市建设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也称失地农民,其社会保障问题一度处于“真空”状态,近几年各地已从探索养老保险问题入手,开启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8.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识和解决农民失地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已经看到: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已经产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尹根 《中外企业家》2012,(5):147-149
农民市民化推动城市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融入城市,不仅要在身份上融入,更关键的是在心理上的认同。应从积极引导失地农民更新观念、逐步提高社区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健全失地农民培训机制、提升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加快城市发展和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以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就业》2006,(5):38-39
就业是预防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最好办法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一部分农民失地成为必然趋势。而对于世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来讲,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对于目前农村存在的情况,一次性给付,不能解决问题。当征地补偿金花销完后,失地农民中相当一部分处在失业状态,由于制度性障碍和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率较低,又不能享受失业、退休、医疗保障,造成大批“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三无农民。如果处理不好,那么他们就将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建立以就业、养老、医疗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是当前一个新的探讨问题。目前。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劳动保障部门正积极探索,会泽县正酝酿成立失地农民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1.
天元区在发挥土地资源优势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城郊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补偿标准补偿范围偏低偏窄、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土地征收主体多程序不完备而导致操作不规范;失地农民安置方式单一而导致社会保障不到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途径是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严格规范征地行为、多渠道安置失地农民,着力构建失地农民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外企业》2004,(1):1-33
土地在现阶段既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日益凸现。建立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是当前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路优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财政角度看,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财政政策。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为突破口,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指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建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只有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加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社区安置模式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显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的实质就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城市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居住、就业问题。另外,失地农民身份转化也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借助社区理论来探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以求在失地农民安置理论方面有新的发展,为保护失地农民利益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论失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市民化已成为推进城市化的瓶颈。因此,文章提出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失地农民进入城市门槛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7.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在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农民工、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针对农村以及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被征地农民丧失了生活来源,他们的养老保障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养老保障程度低,且保险金给什额固定;保险费的测算缺乏精算基础,保险费过高;制度设计上缺乏激励机制,年青农民参保热情不高;政府资金到账率低,风险准备金制度尚待严格建立;管理难度较大,监督机制缺乏。要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措施为:要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按照精算理论建立的科学测算机制;建立政府资金到位时间表和检查机制;健全和完善管理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2007年“两会”关注的焦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则是落实中央“两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分析当前失地农民的总体状况和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农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张家口市高新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当前社会保障项目,提出应当构筑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切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