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与不知"是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思想认识方面的共同特点,另外在情感取舍上还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的纠结,再加上悲剧人物具有抗争精神,当生存受到阻碍,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时,就自然地进行抗争,要实现自我超越,当双方矛盾出现对立,就以两难之境表现出来,形成悲剧冲突,这往往也是悲剧人物陷入两难之境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悲剧是以美暂时被丑压倒为其基本特征,以代表先进社会力量的实践主体力量暂时遭受挫折为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激起人们间接地关照到实践主体的巨大本质力量,使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我们应从屈原的愤怒来把握悲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苔丝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女主角。她的悲剧源于其出众的容貌和高尚的品格。从苔丝之美的角度来解读苔丝的悲剧,更能深刻体会在男权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极力反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模式,积极主张文学的悲剧精神。他认为悲剧的精神实质是:作品必须表现人生的痛苦并示以解脱之精神,或者表现主人翁面对苦难时的抗争精神,即“主人翁之意志”。既主张人的解脱精神,又肯定人的主体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王国维诗人兼哲学家的双重气质。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文学中独特的文学现象。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的奥涅金开启了占据俄国文学重要地位的"多余人"形象。本论文将从"超越"的角度分析这个"多余人"鼻祖奥涅金的悲剧性。悲剧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论文从奥涅金超越的动因和超越最终失败的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多余人"奥涅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东西方的戏剧大师,二者都擅长悲剧的创作,都擅长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本文从悲剧主体的层面切入,按照社会地位、陷入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三个方面来比较莎士比亚戏剧和关汉卿戏剧的不同之处,并深入探讨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庄子美学除却出凡脱俗之极美形象,尤赞赏丑怪大气之美.大美者无言大气,丑怪者以美丑之极致互为里表,充满诡的原始生命力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8.
成功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不同时代的每个主体对于成功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成功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断得以体现的过程。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以现代人的心理机制为切入点,从“健全的人”的视角来关注人的价值实现。本文基于弗洛姆的这一思想,赋予“成功”以新的内涵:成功是在创造性的爱和工作中体验到自身的力量、财富和潜能的呈现和释放;成功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唤醒的内心自我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生命力的张扬——尼采美学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是在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社会特别失望之后,以价值重估的否定现实社会的态度,用权力意志去否定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以至亵渎宗教的神圣,张扬人的战斗的生命力,并以此作为他对待美与艺术的核心思想.他与叔本华先后从对现实失望的同一起点上出发,他用的却是反悲观主叉的进取态度,但殊途同归于以个人意志去反抗现实的失败.他的思想价值在于提供了向陈腐世界进行生命抗争的起点,但后代接受者走向的道路却多有不同.尼采的书可以成为各路不同抗争者的启示录,上帝死了,作为死去的哲人,他却在"死后出生了".  相似文献   

10.
成功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不同时代的每个主体对于成功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成功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断得以体现的过程。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以现代人的心理机制为切入点,从“健全的人”的视角来关注人的价值实现。本文基于弗洛姆的这一思想,赋予“成功”以新的内涵:成功是在创造性的爱和工作中体验到自身的力量、财富和潜能的呈现和释放;成功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唤醒的内心自我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从时间角度来看,设计美可分为古典、新奇和动感等类型。古典之美强调的是回到古代的经典样式或重现古代设计的精神,新奇强调的是超越时代的限制从未来获得灵感,这两者都体现出对当前的常见生活形态的一种否定,都有自觉的时间跨越性与对日常平均状态的超越性。而动感则更多地是直面当代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对此时此刻的人生的正面肯定,它源于机械之美,最终又超越了机械之美,而成为人之美的外在显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佛教思想的角度解读《悲剧的诞生》。笔者认为该书是借悲剧谈一种人生哲学,即正视世事之“无常”、破除“我执”、超越“无明”并最终达到涅槃。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唯心和相对的,泯灭是非、齐一物我,主张绝对自由,追求"无待"境界,却给予后人以美学启迪。即审美是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活动,主客体之间保持静观距离,与道合一,沟通天人,使主体精神与自然同构,达到天生化成的美感,形成道我相契冲淡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与尤苔莎是石南荒原上两个叛逆的精灵,她们都拥有出众的美貌,非凡的激情、蔑视常规习俗,充满异教徒精神,对命运进行过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她们的弱点是不切实际,高估自己的力量,没能彻底抛弃世俗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她们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15.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曾予以高度评价。但是《俄狄浦斯王》所触发的很难说是一种适度的情感,因为悲剧的"突转"所显示出的人和世界的虚无本性并非可被理性所能接受的真相。另外,《俄狄浦斯王》中的乱伦情节有着本体论的意义,即它既是建构文本的推动力量,也带给观众以置身无序的幻灭感受。虚无和无序把人从世界那里分割开来,使其只能作为其自身存在。这种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是超越的和自由的,却也是已然死亡的和被放逐的,这是持守自身的存在者所不得不有的命运,也是《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路遥的作品在个体生命与历史理性的冲突悲剧中,透露出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深人体察,以及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洋溢着浓烈的平民意识与平民情怀。这也正是其作品震撼人心并获得永久生命力的缘故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何谓"职业幸福"?网络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职业幸福,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黑格尔首先指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冲突,造成冲突的根源不是罪行或偶然性的灾祸,而是具有一定片面性的道德力量或伦理力量;悲剧的效果不只是怜悯与恐惧,在这两种情感之上,还有更重要的"调解的感觉",这是悲剧通过揭示"永恒正义"(普遍意义的伦理力量)所引起的一种令人欢愉和满足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大学教师需要与教权、皇权、市政当局、托钵僧教师和学生进行抗争,这些抗争方式包括寻求保护、辩护、示威、上诉、制定章程、罢教、遣散大学、迁校、械斗等。"为学术而抗争"是中世纪大学教师职业的写照。中世纪大学教师借助自身的结构力量和结社力量,通过依学理和以法理的形式进行合理、合法性抗争。中世纪大学教师的抗争卓有成效,获得了潜心教书、埋首写作的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它是民族文化的产物,它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心理信息,表现着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显示了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尊严以及高度民族文明的生命力.文章从书法的角度审察文字与书法的起源,探讨了中国书法的发展;通过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的描述,简述了中国书法的意境;从书法作品的布局之美、欣赏书法的笔画线条之美、欣赏书法的章法之美、欣赏书法的意境之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本文介绍了在大学里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书法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