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3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讨论,确定学科和专业名称;1984~1996年,学科建设在探索中前进,不断取得新突破;1997年至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上整合式、跨越式发展之路.在对每一阶段的主要成绩和经验进行回顾和初步的梳理基础上,简要展望了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影响或改变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影响或改变了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来了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奇迹"应加以回顾和总结.矛盾和问题应加以很好解决,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走向也应作出前瞻性多角度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的演变历程。按照时间段的划分,中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可分为3个阶段:1978—1991年,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指导方针;1992—2001年,科技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2002年至目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阶段。描述了每个阶段的背景、主要政策特点以及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晓平 《经济地理》2008,28(6):897-903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并已成为全球工业品消费市场的生产加工基地,但出口制成品所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居民消费升级、城市化进程推进、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推动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并于近年来呈现显著的重型化特点。过去3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集中体现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国际分工、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政策体制等因素是影响中国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其中中国坚持对外开放、适时调整区域经济政策的成效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30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均提升0.93个百分点,现已稳步迈人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快2.14%,但城市化水平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40%,花了近半个世纪进入城市化加速成长的中期阶段,约25年后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合理、空间竞争有序、市场运行高效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合理化使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阵地,主宰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城市化研究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机构与人才不断涌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在新一轮发展中得以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未来和美好前景.未来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将立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断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内容,形成由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健康城市化格局,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健康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载,瑞昌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瑞昌工业经济历经了三十年的风雨洗礼,不论其结构还是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量的突破,完成了质的飞跃,逐步闪耀出其炫丽而独特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在介绍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演化的历程,并从区域创新体系演化动力的角度对其演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演化过程中的经验.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提出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昆山率先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昆山巨变的成功实践经验是五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把解放思想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培育壮大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载体,坚定不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坚定不移实行外向配套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不断引进和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改革开放30年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与理论问题。江苏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些具有我国城市化前沿的特色,对全国产生了示范与借鉴意义。该文对江苏城市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提炼、梳理,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及未来方向作了比较清晰的展示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自凯恩斯以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一直是经济学研宄的热点.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路径和绩效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显然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研究和政策优化.文章考察了1979-2007年的大量宏微观经济数据,并基于财政政策要素组成的数据特点,采用结构性的VAR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以实证的方式解析了我国财政政策的路径演化和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相似文献   

12.
深圳的改革开放与建设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 《经济地理》2008,28(6):913-917
文章回顾了深圳经济特区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体制机制创新、经济发展奇迹、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分析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经验,提出深圳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实验田"、"排头兵"作用,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广东勇闯敢拼,发挥地域优势,紧抓开放前沿机遇,大力开拓对外贸易,不断优化工农业结构,形成并壮大珠三角城市群,传承与创新岭南文化,强化生态文明的建设.广东迅速从一个农业省发展为全国的经济大省、文化强省及生态文明示范区,在各方面建设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中心之一.在这60年里,广东实现了精彩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革3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国有企业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为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较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很难有最优的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框架内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蒋云飞  罗守贵 《经济地理》2008,28(3):415-419
近年来,我国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扩大内需和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文章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江苏、山西和四川三省,比较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同点、差异及变动趋势,得出的结论是:中西部地区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虽然其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总体消费能力有限;而东部地区虽然收入较高,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所以也影响其总消费量,故而全国有效需求不足,不利于启动内需与调整经济结构。最后据此提出了缩小区域之间差距、提高城镇居民,尤其东部地区居民的发展性消费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30年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重点探讨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明显的,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平均滞后期为3—4年,同时广东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均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珠三角地区是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高值区域。引入建设用地综合扩展模型,将广东各城市按照建设用地扩展差异划分为剧烈扩展、强扩展、弱扩展和稳定型四种类型。不同类型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效率是不同的,稳定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大,其次是弱扩展型,再次是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建设用地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最弱,另外,剧烈扩展型地区的建设用地效率最高,其后依次是强扩展型、稳定型、弱扩展型。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演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由于存在着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明显局限性,能源供应范围的不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章通过中国能源生产、消费和平均运距刻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供需格局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的生产、消费量和供应空间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了巨大的增长和扩展;第二,能源供应空间的扩展过程不仅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结果,更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产物,其中煤炭绝对主导地位的下降和石油及天然气作用的提升在全国和区域均得到很好的印证;第三,在资源泉赋和经济发展二者共同作用下,国家能源供需格局变得更加清晰.为了满足东部地区能源输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输出能力得到了明显加强,尤以西部地区能源输出地位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按照“交易性制度”的标准,从一些表面数据来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但若考虑我国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很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这种改革不仅没有继续推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和破坏了以学习、能力提高和创新为导向的生产性制度建设,正在使我国越来越深地陷入到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无法维系目前的发展势头。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以生产性制度建设和创新政策为根本手段,全方位地对经济体制改革思路进行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1978年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准自然实验,首次使用合成控制法定量评估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合成控制法通过对多个控制对象加权以模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执行前后的情形,比传统方法更科学地测度改革开放的政策效果。改革开放的增长效应使中国1978年以来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提高669个百分点。经由安慰剂检验、排序检验和双重差分法的多维定量结果客观证实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和稳健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渠道,人力资本水平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本文首次从定量意义上佐证了改革开放创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学术观点,也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定量依据和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